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吴怼怼”(ID:esnql520),作者吴怼怼,。
2019年的夏天,数字音乐行业重回舆论焦点。刚满六周岁的网易云音乐风头正劲。9月6日,网易云音乐宣布获阿里巴巴、云锋基金等共计7 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头条,而上个月,网易云音乐才刚全新推出云村社区板块,并宣布用户数突破8亿,Q2付费有效会员数同比大涨135%。
稍早一些,腾讯音乐在反垄断是非漩涡中,交出了Q2的财报成绩单,其中,直播和在线K歌所在的社交娱乐版块占超7成收入。
事实上,从1999年九天音乐网、中文音乐星空等国内最早一批数字音乐网站上线开始算起,数字音乐在中国已走过20年,而资本的关注,巨头的更迭,一起推动着这场音乐行业的演进,故事还在继续……
01网络神曲迎来“高光时刻”
2002年,百度推出MP3搜索功能,前一年,百度搜索刚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使用。
听数字音乐在互联网初期可不是件容易事,而百度MP3搜索下载一气呵成,不仅为网民找歌指了条“捷径”,也为自己的搜索业务带来庞大的用户群。PMCAFF报告显示,彼时百度MP3日均下载单曲数量1000-1500万次,使百度很快超越Google成为中国人首选的搜索引擎。
(百度MP3)
2003年,千千静听上线,名字来源于开发者郑南岭最喜欢的《千千阙歌》,主打MP3播放。
(千千静听)
同年,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彩铃业务,为数字音乐消费模式提供了单曲的新形式。只要有一首歌曲在网络走红,歌手就能通过彩铃下载获得大量收益。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香香的《猪之歌》等“神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横空出世。2005年,杨臣刚登上春晚,成为首位上春晚的网络歌手,开启了网络神曲的“高光时刻”,此前由传统唱片公司把持音乐宣发体系开始向ISP及移动运营商等倾斜。
与此同时,PC音乐客户端也进入萌芽阶段,酷狗音乐、酷我音乐、QQ音乐相继上线,千千静听被百度收入麾下。巧的是,这些音乐客户端的推出,与百度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1998年,酷狗创始人谢振宇从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2001年创办专注音乐搜索的搜刮网。相传,百度曾经考虑收购搜刮网,但最终因成本与收购价格没谈拢,自行发展MP3业务。
百度MP3的扩张,也迫使谢振宇把目光放到音乐搜索的下游市场:音乐下载与收听的客户端市场。2004年,主打P2P共享的酷狗音乐上线,用户在资源下载的同时也把资源同时传到网络,方便用户间共享。
同时入场的还有“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的雷鸣。2005年,雷鸣从斯坦福学成归国,与同学怀奇共同创办酷我音乐,同样主打P2P共享。雷鸣曾是北大计算机系的风云人物,2000年大学毕业时,雷鸣在李彦宏的说服下加入百度,负责搜索引擎的设计和实现工作,而这三年也正是百度MP3狂飙猛进的高潮期。
同年,QQ音乐正式上线。
(QQ音乐早期界面)
2006年,百度以超千万的价格收购千千静听,完成从搜索下载到播放的闭环,风光一时无二。艾瑞《2007年中国在线音乐研究报告》显示,百度MP3是用户最经常使用的在线音乐搜索引擎,占比高达87.3%,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王者。
02盗版丛生的“华语乐坛黄金十年”
数字音乐、手机彩铃、音乐客户端、MP3,这些新鲜事物在21世纪初相继出现,为音乐带来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周杰伦、S.H.E、蔡依林、张韶涵、林俊杰的音乐被我们存入音乐客户端和MP3中反复收听,成就了“华语乐坛的黄金十年”。
而这十年,也是中国音乐市场的低迷期,盗版音乐横行对唱片行业造成近乎毁灭性打击。据IFPT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起,中国录制音乐市场无论是总价值还是世界排名,都在一路狂跌,直到2011年才开始有所回升。资深音乐人宋柯一句“唱片已死”的哀叹,成为当年唱片公司惨淡经营的最佳注脚。
深受其害的唱片公司开始对音乐网站施加压力。以百度为例,2005年前后,百度收到环球、索尼、华纳、百代等至少8家唱片公司的版权诉讼。为避免对上市造成影响,百度在与唱片公司谈判的同时,开始降低MP3在收入和流量占比。在正望咨询的一份报告中,2009年百度在音乐搜索的市场份额已经减少到45%。
比唱片公司略晚一些,独立音乐人的维权也在黄金十年的尾巴开启。因为虾米音乐早期采取“先收费再解决版权问题”的策略(以用户上传音乐,音乐人找上门后再付版权费),得罪了不少音乐人。2010年,“维权斗士”李志联合周云蓬、张佺、张玮玮、郭龙、小河、钟立风、万晓利等音乐人发布联名公告,控诉虾米音乐侵权上架独立音乐人作品的行为。
海外搜索引擎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2006年,主打正版音乐的巨鲸音乐网上线,与Google联手在华推出音乐搜索服务,据称一年就产生了近千万元的广告营收。但随着2010年Google离开中国大陆市场,每况愈下。
数字音乐版权纠纷最终引来政策层面的关注。2009年8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打击音乐盗版行为,无异于六年后的“最严版权令”。2011年,百度与环球、华纳、索尼达成协议,上线音乐平台ting!,提供正版音乐下载收听服务,这次历时6年的版权纠纷终于宣告结束。
眼光毒辣的商人则选择在此时抄底买入版权。律师出身的谢国民是其中一个,2012年,他从新浪音乐离职后创建海洋音乐。趁着唱片公司缺钱压低版权费的契机,谢国民以极低价签下多家独家代理,闷声囤积版权,再转手对盗版的数字音乐平台施加法律压力。在完成这些“一本万利”买卖的同时,谢国民成为独家版权模式的“始作俑者”,而海洋音乐这家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公司,也变成中国音乐市场上独有的“版权中间商”角色。
据统计,在2011-2013年间,海洋音乐和近百家唱片公司达成版权合作,其中独家版权有20多家,覆盖环球、索尼、华纳、百代等巨头,曲库数接近2000万,数量之大,已逼近腾讯音乐上市时的版权曲库数。
个人用户不愿付费,唱片公司和音乐人不断紧逼,加上政策收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字音乐平台都只能通过广告获得收益,商业模式远不成熟,但数字音乐平台在音乐作品传播中的作用已经无法忽视。
03移动互联网重新洗牌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数字音乐玩家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摆在最前方的是用户使用习惯问题。据CNNIC发布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6 月,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首次超越传统PC 使用率,达 83.4%。
在数字音乐领域也是同样。如今我们对“移动化”、“个性化”、“社交化”等特性早已烂熟于胸,但在当时,由PC音乐播放器照搬移植到手机上的音乐APP,依然重复着播放器的工作,显然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2009年开始公测的豆瓣FM可算是国内最早涉足个性化推荐的音乐产品,算法精准以至于成为初代自媒体KOL的日常话题。但它的移动客户端优化始终不如人意,后来又因为版权限制,曲库急剧下降,属于明明赶上了风口却又错过。
作为上个十年的巨人,百度在解决版权问题之后对音乐业务仍有依恋。但在移动化早期,百度错失有二:第一,对移动化反应过慢。千千静听只在2013年更名为百度音乐PC端,看不到移动端的的动静。第二,旗下的产品长期处于“无序作战”的状态,百度MP3、千千静听、百度音乐盒长时间并行。2012年,百度MP3业务的整体流量从2005年的三分之一下降到只剩下4%。
乘风而上的产品群雄并起。
诞生于2008年的天天动听是几个程序员模仿千千静听的作品,一开始就瞄准了塞班手机系统。后又因锁屏歌词、无损解码等新功能,在Android和iPhone版多有斩获,用户量大增,到2013年6月已经突破2亿,基本接近当时手机网民的一半,后获得阿里青睐被收购。
在塞班时代与天天动听齐名的音乐应用,还有2009年成立的多米音乐。2010年,多米音乐推出业内首个Android和iPhone版音乐客户端,很快抢占蓝海市场,迎来两年高速发展期。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 年Q1中国无线音乐用户使用手机音乐客户端分布方面,多米音乐以55.1%的市场占比占据榜首。
最晚登场的网易云音乐在2013年上线。这款承载着丁磊“音乐梦”的音乐产品诞生时,市场份额基本被瓜分完毕。网易云音乐曾并不被看好,却因找到了“音乐社区”的差异化路径,几乎重新定义了移动时代的音乐产品。
歌单聚拢音乐人,乐评发现同好,日推找回多年前怦然心动的歌曲,“算法比我妈还懂我”,更有“黑胶播放界面速度调试”等故事广为流传。在知乎“网易云音乐到底好在哪里” 问题下,3800多个回答从不同角度展示着用户对网易云音乐的喜爱。2015年7月,用户数已经超过1亿。
(网易云音乐早期版本播放页面)
多米音乐创始人刘晓松将当年多米成功的原因总结为三点:决策快,技术强、产品体验好,版权多,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早期数字音乐产品们成功的主要原因。
不过,虾米音乐是个特例。它用高质量的精选集,和站内全面细致的音乐风格,在文青心中占有独特位置。虽然到2013年时用户数仅2000万,但仍旧获得资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