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江湖再见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深网”(ID:qqshenwang),作者孙宏超,编辑 康晓;。
2019年9月10日,马云55岁,阿里巴巴20岁。
这是个曾被戏称为“外星人”的男人:颧骨深凹,头发扭曲,露齿欢笑,顽童模样小个子。时光荏苒,他早已从最初的“骗子、疯子、狂人”成为时代领袖。“马云什么时候不再被称为‘骗子’?”当面对这个问题时,多位阿里巴巴员工、前员工、媒体人均对《深网》表示,“大概是吹过的牛都实现的时候吧。”
按照马云去年宣布的计划,他将在双重生日之际辞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这一重要职务,交棒给现任CEO张勇。
“此次职务变动并不是马云退休。”多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均对《深网》反复强调,也不是阿里的一代领袖淡出。其实此事也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正如几年前陆兆禧掌印阿里巴巴集团CEO时,也曾被媒体爆炒称马云将退休,但时至今日阿里巴巴仍牢牢掌握在马云手中。
可外界不得不对这个横跨多个领域的超级巨头报以怀疑目光,因为此前从未有这样的企业领袖在壮年之际激流勇退,放弃在企业的一切实际职务。
尽管马云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介绍自己,“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不过运气不错,智商一般,只是个福将”,但马云可不仅仅是一个福将,其拥有极高的个人魅力、理想情怀和超强的商业洞察力:在朋友方面,内有蔡崇信、彭蕾等人投于未发迹之时,外有孙正义、杨致远帮于危难之中;在行业前景方面,其90年代就坚定看好电商行业未来,近年来又围绕云计算、新零售进行大量布局,阿里巴巴内部甚至称马云能看到“三到五年以后的未来”。
正如一些媒体所写,在如今阿里巴巴的运转体系中,马云负责“仰望星空”,张勇负责“脚踩大地”。一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如此对《深网》描述张勇,“就像是一个有温度的AI。”这固然是形容张勇在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极强的前提下,能够保持温润谦和,但这是否也意味着张勇并没有马云的那么一点点“天马行空”?
阿里巴巴多次强调是价值观让公司一路走到今天,可坚守正确价值观的企业绝非阿里巴巴一家。其中绝大部分公司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或泯然众人,只有寥寥几家走至今天。一些阿里巴巴内部人士也对《深网》笑称,或许是有“一些运气”。不过抛开虚无缥缈的运气说不谈,在阿里巴巴历史上几次重要的转折点上,马云依靠个人魅力拉来的或内或外的帮手帮助这艘大船稳住方向,冲过了惊涛骇浪。
马云曾对外表示,阿里巴巴要走过102年岁月(即横跨三个世纪)才算成功。“退而不休”,意味着当阿里巴巴需要马云时,他会不遗余力,尽管,马云无法陪伴它走完未来82年的漫长岁月。此次马云选择放手,扶君上马再送一程,或将成为阿里巴巴未来五新战略以外的另一“新常态”。
今天,这位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成功的创业者办理了离职手续。此前马云已先后辞去了阿里巴巴总裁、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等多个职位,未来,除了仍会通过永久合伙人的身份持续影响阿里巴巴决策外,马云还将继续投身他热爱的公益、教育等事业。
江湖再见,马云依然是阿里巨型航母背后真正的掌舵人,只是获得了更多自由去追寻那些曾被工作耽搁的个人理想。
阿里文化的守护者
毋庸置疑,马云是阿里文化的缔造者,一家企业则映射了创始人对世界的认知。从1995创业至今,阿里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演进阶段:
创办之初的“可信、简单、亲切的校园文化”;
发展初期的“直销、地推、电销、铁军文化”;
淘宝兴起后的“创新、互联网文化、客户第一”;
沿用至今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以及曾短暂出现的“构建新商业文明”;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武侠文化影响马云至深,金庸《笑傲江湖》中人物风清扬便是马云在阿里的花名。在书中,风清扬是一位厌倦权力斗争、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隐士;但在现实里,马云不得不扮演令狐冲的角色。
打破条条框框,构建理想商业世界,成为阿里的终极追求。电商生态、支付宝、菜鸟、云乃至集体婚礼等公司文化活动,无一不反映着马云的所思所想,即便是投资,也是收购为主,需要服务于阿里的核心战略和核心业务增长。
一位阿里内部人事高管曾这样总结阿里文化:理想主义,平凡人做非凡事。而这种文化导向则塑造了阿里人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使命认同、战斗力以及破坏性。
退休后的马云,也绝不会允许阿里偏离了自己的航向。
没写过代码的科技大佬
马云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母亲曾是评弹团演员,父亲本是摄影师后进入曲艺行业,最终成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马云应该从小拜师某曲艺名家,喜欢中国武学的他未来可能会在《攻守道》一样的剧里串个场,但英语改变了马云的命运。
1977年,在阿里巴巴的一些年轻管理者还没有出生的年代,马云就开始自学英语,并凭此结识了一位澳大利亚友人。几年后,这位友人邀请马云在澳大利亚待了29天,马云说,“这改变了我的一生。”
几经反复,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并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老师,并很快成为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教师。但已见识过世界的马云很难再将自己局限在三尺讲台,1994年马云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并借此机会前往美国。在这里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但他在雅虎上并没有找到中国的公司,几天以后马云回国,他的行李箱里多了一台486电脑。
1995年,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同年,马云牵头成立了“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网页之一,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在网络上进行展示。这个时代并没有任何企业意识到互联网的能量,导致“中国黄页”的最终失败。
但这个团队为马云聚拢了他的第一批信徒和追随者,其中大部分人在未来将跟随着这个小个子男人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李琪、孙彤宇、彭蕾、蒋芳、盛一飞、韩敏、楼文胜、吴咏铭、谢世煌、戴珊……
以结果倒推起始,马云的最终成功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异象,成功的大佬们要么是海归派,如张朝阳、李彦宏等,要么是技术流,如周鸿祎、雷军、丁磊,而马云却是个或许终其一生都未写过一句代码的“野狐禅”。用马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会写程序,至今为止还搞不懂管理,也不懂财务,我唯一的工作就是讲讲话。”
这正是马云独特人格魅力的体现,即便是对手,也能成为亦敌亦友的关系。2007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网商大会上,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和马云曾唇枪舌剑,他们提出的象蚁之争让人印象深刻。郭台铭坚持企业做大才是生存之道;马云却认为“船小好调头”才是网络时代的大势所趋。
马云说:“我的梦想是要把富士康这种巨无霸企业打得七零八落,让大家都有饭吃。在网络时代,欠缺弹性的大象,肯定会输给能合力搬走大象的小蚂蚁。”但郭台铭对马云“小就是好”的看法不以为然,网络时代能让大企业如虎添翼,影响深远。
事实证明,阿里巴巴在日后成为了市值远超富士康的巨无霸企业,但这不影响郭台铭与马云的私交。阿里巴巴董事崔仁辅是郭台铭与马云相识的“媒人”,他曾表示,介绍郭、马两人相识,“这两个极端的人,不是变成仇人,就是变成好友。”
郭台铭与马云第一次会面,确实大吵了一架,但随后在多次合作中已经变成了可以谈天的朋友。eBay前全球CEO约翰也曾经回忆他初次见到马云的经过。那时,马云主动走到了他的房间,在交流中,马云巨大的商业规划以及激情让约翰折服,“虽然我是淘宝的竞争对手eBay的CEO,但我对阿里巴巴在全球市场做出的成绩感到很敬仰。我和马云是朋友,两个公司未来将有更好的合作。”
而阿里巴巴的最终成立,也始于一场激情澎湃的属于马云的个人演讲。在一个网上随处都可以找到的视频里,1999年2月20日,阿里巴巴的创业圣地湖畔花园,大部分人席地而坐,马云站在中间讲了整整两个小时。
彭蕾后来回忆说:“几乎都是他在讲,说我们要做一个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张牙舞爪的,我们就坐在一边,偷偷翻白眼。”她对马云的大话“既茫然,也没太大兴趣”。被马云“忽悠”来的还有蔡崇信,一个年薪70万美元的耶鲁大学正装男。未来20年,他们将一直亲密无间合作,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解决一个又一个麻烦。
同年9月,马云带领下的18位创始人正式成立阿里巴巴集团,首个网站是英文全球批发贸易市场阿里巴巴。同年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专注于国内批发贸易的中国交易市场1688(2017年原1688事业部与1688销售服务事业部正式合并,并更名为阿里巴巴中国内贸事业部)。阿里巴巴将中国外贸商家聚集在阿里巴巴的网站上,将全球买家的流量导向这些阿里巴巴商家,并通过提供搜索关键字竞价排名服务向商家收费获取利润。
在今天中国电商行业大局已定的态势下,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竞争惨烈。马云创立阿里巴巴集团后不久,李国庆和妻子俞渝共同创办当当网,在网上售卖图书,复制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的B2C模式。仅在1999年底,国内就诞生了370多家从事B2C的电商平台。到了2000年,这一数字则达到700家。
都说“伤痕是男子汉的勋章”,但现实如此残酷,如果最终并未成功,这道伤痕就仅是伤痕。在阿里巴巴成功的今天,当年马云在“中国黄页”创业时被当作骗子羞辱的过往自然成为了勋章,但在当时,谁又知道阿里巴巴不会成为马云的另一道伤疤呢?
这时,互联网泡沫来了。
孙正义的6分钟和2000万
中国互联网的上古时期,大多数创业者均拥有海外背景,这是因为在此时国内与海外(尤其是美国)有着巨大的信息鸿沟,硅谷的众多传奇故事让海归派们最先享受到了时代红利。在这个年代,唱主角的是门户网站,2000年时新浪、网易、搜狐先后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与之类似,美国这个时代也被称为雅虎时代。
和大多数人印象中不同,这并不是一个很难找钱的时代,尽管马云自称一连拒绝了38家投资公司(实际是被38家投资公司拒绝)。但仅在阿里巴巴集团成立后一个月,高盛就和阿里巴巴达成协议,5家机构共计投资阿里500万美元,占股50%,其中高盛出资额为330万美元。高盛投资阿里仅仅几天后,又诞生了一个互联网上的著名传说:马云为了拉投资四处碰壁,在洗手间碰到了孙正义,他仅用6分钟就“搞定”孙正义,因此阿里巴巴得到了软银2000万美元的投资。
此传说后来被当年软银高管吴鹰否定,事实的真相是孙正义只给了马云6分钟时间,让马云说清楚什么是“电子商务”。更重要的是,刚收到500万美元的马云根本没那么着急拿下另一笔融资,与孙正义会面时既没穿西服,也没有商业计划书,“空着手去的。”
但无论如何,孙正义又给了马云一笔巨额投资2000万美元(原定3000万美元)。在这个中国互联网公司们还在遥想10亿美元市值的年代,这笔钱看起来够支撑很久。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互联网公司正处于资本漩涡的中心。1995年,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浏览器公司网景以28美元的发行价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天股价一度涨到75美元,创造了当时IPO首日涨幅记录。几个月之后,雅虎同样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飙升一倍以上。这让整个资本市场陷入到了对互联网的狂热当中。
一位泡沫时代恰好在美国读书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曾如此对《深网》描述当时的情景,“一些刚毕业的程序员就能手握超过5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或期权,根本没有什么流量的小网站包装一下就有资本投资千万美元。有点像中国的百团大战初期。”大批年轻人涌入这个行业,在硅谷的技术公司的聚会上,仅食物与酒水的支出就可以达3万美元,而这些聚会每天都有十几个同时进行。
马云也不例外,这笔投资的一部分被用于在香港租用办公楼,阿里巴巴总部也从杭州搬到香港,更多的资金被用于在美国建立服务器基地和技术总部。2000年,马云更是开始在全世界各地推广阿里巴巴,他在BBC、哈佛、MIT、沃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商业协会等地方四处演讲。
从北京到纽约,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喊着口号“改变世界”,没人思考盈利问题,为了在网络上卖出一张机票,有公司愿意亏损超过上百美元。在世界各地宣传的马云从哈佛、斯坦佛、沃顿等学校招了大批精英人才,再加上各种营销费用,阿里巴巴当时每个月的成本居然接近两百多万美元。
盛世之下,危机暗生。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达到顶峰,随后开始暴跌,仅仅一个月就跌掉超过三分之一。资本市场首先意识到用烧钱模式带回来的用户无法长久,互联网泡沫很快破裂,全球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当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互联网公司遭受重创,新浪的股价跌至1美元,网易股价甚至一度跌到13美分。
高价召回来的精英们反而成了麻烦,回忆那个时候,马云曾表示:“50个聪明人在一起,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大量的团队开始离开阿里巴巴,公司账上只剩700万美元。
2001年,在通用电气工作了16年的关明生加入阿里巴巴。日后回顾这段经历时,关明生曾自称如果马云是阿里巴巴的“爸爸”,那自己就是阿里巴巴的“妈妈”。阿里巴巴的核心问题是用人成本和运营成本,裁员几乎是唯一出路,关明生裁掉了阿里巴巴所有在外办事处一大半的员工,月运营成本降到50万美元。
年底,在阿里巴巴平台上有业务的企业用户数字达到百万,公司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淘宝+支付宝 赶走eBay
很多人一定清楚,阿里巴巴在成长为今日横跨多个领域的科技巨头之前,最主要的赚钱模式为淘宝背后的广告运营以及支付宝对商家收取的一定手续费。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淘宝和支付宝均由一个人起名,但这个人不是马云,而是一位2003年才入职阿里巴巴的小姑娘—叶枫。
不过刚刚实现盈亏平衡的阿里巴巴仍以帮助国内中小企业做出口贸易为主:2000年10月推出“中国供应商”服务(日后中供铁军雏形)以促进中国卖家出口贸易;2001年8月为国际卖家推出国际站“诚信通”会员服务;2002年3月为从事中国国内贸易的卖家和买家推出中国站“诚信通”服务。
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来说,阿里巴巴踩中了一个风口。2000年前国家对“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相当严格,直到2001年入世贸组织后才逐步开放,大量中小企业试图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自己。1688成为了他们一个最佳的展示窗口,不过那时的B2B尚处于1.0模式,和马云曾经的“中国黄页”类似,最大的作用是信息发布而非在线交易。这种模式直到多年以后,阿里巴巴收购B2B外贸出口服务商一达通,纯信息发布才逐步转变成电商模式。
这样的运营模式显然不能让马云满意。2003年6月份,阿里巴巴一位员工在公司内网上发了一篇文章,说有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可能成为阿里的竞争对手,提醒公司高层注意。一个多月后,马云向全员公布,这个名叫“淘宝网”的所谓竞争对手,是阿里巴巴的秘密产品。
但和阿里巴巴起家的B2B模式不同,在中国的C2C领域已有邵亦波创办的易趣网以及美国零售网站巨头eBay,这两家平台占据了中国90%以上的C2C市场。在得知淘宝网诞生后,eBay把大量的市场预算投向中国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这意味着新生的淘宝网想获得优6z Intz量几乎不可能。
为了打开市场,马云宣布淘宝三年免费,并以线下广告+淘宝联盟的方式吸引了互联网上大量的小流量。更重要的是,支付宝在这个时候诞生。刚刚加入淘宝的倪行军被派去执行开发支付宝的任务,能够提供担保交易的支付宝让淘宝网的用户体验极大改善。
这并不足以彻底结束这场战争,直到马云在北京的朋友杨致远用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全部资产,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这笔庞大的现金让eBay不得不退出中国。尽管在未来,因为支付宝事件杨致远和马云之间的关系产生裂隙,但至少在此时,杨致远和马云在中国建立了牢固的攻守同盟。
2007年,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已经拥有了2500万用户,并且有良好的现金流,具备了上市条件。7月,马云公布了启动上市的消息。当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这次上市,直接造就了将近1000名员工成为百万富翁,其中“18罗汉”人均身价过亿。
狂欢过后不久,马云再次展现了他的铁腕。2007年平安夜,淘宝网的办公室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但淘宝网CEO孙彤宇却面如死灰,五分钟前收到的被宣布“离岗进修”的邮件完全破坏了他本来的好心情。此次高层变动不仅事前毫无预兆,而且还涉及当时的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CTO吴炯、资深副总裁李旭晖等人,孙彤宇的职位由当时支付宝总裁陆兆禧接任。
当时目睹现场的某员工向《深网》表示,在办公室呆坐的孙彤宇随后放声痛哭,他的亲密战友们也加入了痛苦的队伍,整个办公室瞬间从快乐的云端跌至谷底。该员工同时表示:“马云在工作中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加铁腕主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惜冷酷无情。”
马云的公开解释是三条:第一,他们太累了,该休息一下了;第二,公司需要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团队,派这些人出去学习,是让他们提升自己,为了实现“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这一远景;第三,他们到哈佛、北大学习,也许三四年以后,又会充满力量、激情回来,成为我们的接班人,发挥更大作用。
事实并非如此,孙彤宇、吴炯和李琪离职后再未归来。李旭晖曾短暂回来,但又于2011年因“供应商造假”事件而与卫哲再次离职。
2009年,马云在阿里巴巴十周年之际,更是让18罗汉集体辞去创始人职位重新竞聘。马云表示此举是要将阿里巴巴引入“合伙人时代”。“我们所有的18个人辞去了自己创始人的职位,阿里巴巴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此次调整后,阿里的“组织部”浮出水面。有阿里巴巴前员工对《深网》表示,在“十月围城”事件后,马云曾在阿里内部表示阿里的价值观有所弱化,组织部和大轮岗背后目标就是要打破阿里巴巴内部的小圈子。
阿里巴巴的第二次大规模轮岗仍由组织部协同,这被解释为加强集团各业务协同、组织打通及人才流动。此时,组织部所属干部已达200人左右。
诀别卫哲 阿里巴巴二代逐渐接班
阿里巴巴19周年之日,马云宣布将在一年之后辞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职务,这意味着他将不再在阿里巴巴担任任何实际职务。接任者早已确定,既不是曾经被认为将进入阿里巴巴权利中枢的卫哲,也不是曾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陆兆禧,而是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而在张勇的身后,还有更年轻的蒋凡、井贤栋等阿里巴巴年轻血液。
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拥有非常完备甚至到让人艳羡的人才储备,一位2004年入职阿里巴巴的资深员工对《深网》表示,“这是因为对价值观的坚守。”
2006年7月28日,东方卫视《波士堂》栏目演播厅,穿着淡蓝色衬衣的卫哲被请到红沙发上后,主持人风趣地问了一句“被马赛克处理过”的话:“31岁就成为世界500强公司中(中国)最年轻CEO的卫哲,在年内将加盟某某互联网公司。你是否能现场确认一下?”卫哲接过话就答:“主持人问题中的马赛克,可以替换成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
卫哲比马云小6岁。2001年,30岁的卫哲从百安居财务总监跳到CEO,成为500强企业中最年轻的中国总裁。当年,哈佛商学院组织了一场中国企业家的组团演讲活动,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代表,卫哲受到邀请作为演讲嘉宾,讲解中国的家居零售行业。但这次演讲活动,马云却征服了卫哲,他觉得马云在演讲中却描绘了一幅无比宏大的蓝图,“当时就一句话——太不靠谱了,觉得他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怎么可能呢?按正常逻辑,根本看不到他的这个愿景。”
2005年,卫哲将自己作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经历和经验梳理总结,出版《金领》一书。马云评价说:“和卫哲的相识,改变了我对职业经理人的看法。尽管卫哲非常年轻,但是我发现他敢于作出重大决定并承担责任。”
这期间,马云曾向卫哲抛出过橄榄枝,卫哲没有拒绝,但也没答应,两人一边做生意、一边交朋友、一边打太极。随后有关“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谢别500强皈依互联网”的消息甚嚣尘上,但卫哲服务的百安居一直守口如瓶。业界多次用陈天桥和唐骏的“陈唐配”来比较卫哲和马云接下来的合作,更多的人愿意听到一个“金牌经理人与新产业完美融合”的故事。
2006年11月,卫哲宣布辞去百安居中国区CEO职务,担任阿里巴巴B2B业务部门总裁兼集团执行副总裁。入职阿里巴巴的卫哲春风得意,开始在多个场合表露和马云的合作决心:七年之内不会离开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是我的最后一份专职工作。因为以前做过职业经理人,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我从来不作这样的承诺。而作为创业伙伴之一,哪有人听说把公司扔掉,把自己的孩子扔掉的?这个公司不是马云一个人的,是我们共同的。”卫哲表示。
此时的阿里巴巴尚处于上市前期,作为职业经理人,卫哲的入职使命和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在阿里巴巴的高管团队中,卫哲是最为典型的空降兵,他并不属于阿里巴巴的创业团队,却在B2B公司拥有非常高的股份,甚至远远高于阿里巴巴的一些创始人。这也是马云和卫哲的蜜月期,在此期间,卫哲在万国证券和普华永道的工作经验,为阿里巴巴在2007年10月的上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双方在性格甚至是企业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为马云和卫哲日后的曲终人散埋下了伏笔。卫哲曾公开表示,阿里巴巴几乎颠覆了他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多年来坚持的价值观。在阿里巴巴,股东只排第三位,前两位是客户和员工;“我们对利润没兴趣。”公司开会的场所无所不在,西湖边、屋顶上、道观、寺庙,哪里气场好就在哪里开会,喝茶、吃瓜子、光脚丫子、跳到桌子上跳舞都没问题。卫哲则是典型的新商人,他从不提倡加班,他认为加班是工作效率不高的表现。平时休闲的时候,他只有两个爱好,一是陪太太逛街,二是陪儿子玩。
阿里巴巴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工作三年以上的员工才有资格被叫做“阿里人”,五年叫做“阿里陈”,卫哲仅是“阿里人”。更重要的是,与后来加入阿里巴巴的张勇等其他高管相比,卫哲身上少了那么一点“阿里味”。
一位阿里巴巴内部的培训师试图向《深网》解释这一概念,“它跟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但又不是摸得着,碰得到的东西。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实可以判断出这个员工和阿里巴巴这个体系是否味道相同。”
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宣布,为维护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捍卫诚信原则,2010年该公司有约0.8%、即1107名“中国供应商”因涉嫌欺诈被终止服务,卫哲也为此引咎辞职。
这是阿里巴巴最后一个没有“阿里味”的“职业经理人”,卫哲辞职后,马云曾召集高管开过几次会议,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卫哲离职事件,“我们的心很软,但我们的刀很快。”
双十一跑出来的张勇
2009年11月9日开始,中国迎来了入冬以来最大范围雨雪天气,30余省被波及。强冷空气横扫华北各地,多地交通因这场历史罕见暴雪而瘫痪。
两天后的11月11日清晨,顶着漫天大雪,时任淘宝CFO的张勇顺利“降落”北京。打开手机,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团队的双十一报捷,这让他悬着的心也得以顺利“降落”。
当天凌晨12点,中国第一个双十一正式拉开序幕。位于杭州的双十一总部那时还非常简陋,十多人,几台电脑,日光灯,和一个手工调整销售数据的Excel表格。
没有预售、没有返券,只有简单粗暴的全场五折。但销售额意外迅速攀升,不到中午,就有多家品牌商打电话称希望下架,因为货仓里的备货已经全部售完。
最终销售的金额定格在5200万,这是个夸张的数字,因为此前一些大品牌在淘宝商城(天猫前身)的日销售额仅有几万元,但双十一当天他们卖出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销售额,如果有足够的货,他们可能会卖的更多,其中销售额最多的杰克琼斯整整销售了500万。
活动结束后,那些曾经被视为“失败者”的淘宝员工把打印的“5”、”2“和好多”0“以及一台圆形石英钟摆成52000000后合影。
那个晚上,张勇并不在杭州。他在北京的风雪夜和朋友一起吃火锅。但这个双十一,却成为张勇在阿里巴巴的成名之战。
张勇原是当时盛大副总裁兼CFO,被蔡崇信挖了过来,担任淘宝CFO。此时,刚刚经历了2008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阿里巴巴正处于困境之中,其核心B2B业务(当时主要是小商品外贸)增长停滞,主打C2C的淘宝网仍处于亏损之中。整个外界对阿里巴巴充满质疑,股价表现很差。
新推出的业务“淘宝商城”,入驻者主要面向大企业、大品牌。此时的中国零售行业却并未适应这种新兴模式,招商甚为艰难。
尽管马云亲自主持该业务的上线仪式并组织团队力推,但坚持固有渠道的品牌商们却对电商平台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在各地的招商大会或商品博览会上,他们几乎是一口回绝了淘宝商城的入驻邀请。回顾这种行为时,有后知后觉者形容其为“蒸汽时代初期人们担心火车导致母鸡受惊不下蛋”。
“挽救淘宝商城,不是因为我想做,而是我不能看着它死掉。我坚信B2C在未来是一个大趋势。没人管,那我就自己去管。”张勇回忆说。他接手的时候,淘宝商城团队只剩下20多个人。
更重要的是,和一直自视为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卫哲相比,张勇身上充斥着传说中的“阿里味”。在入职阿里巴巴后,张勇搬到了杭州一处五星级酒店,此后他成为这家酒店的长期住客,在周末时才返回上海,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一次做双十一时,张勇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目的:当时是淘宝商城诞生的第二年,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这个品牌,他想通过一个活动或一个事件,让消费者记住“淘宝商城”。他和同事一起挑出11月11日作为活动的时间,原因是这一天处在十一和圣诞节之间,是一个理想的促销时间点。
张勇也没有意识到,双十一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十年后已经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并成为马云接班人的他表示,双十一的初衷很简单、目标很纯粹。“大部分今天看来成功的所谓战略决策,常常伴随着偶然的被动选择,只不过是决策者、执行者的奋勇向前罢了。”
退休早有预兆
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马云发出题为“教师节快乐”的公开信宣布:一年后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际,即2019年9月10日,他将不再担任集团董事局主席,由现任集团CEO张勇接任。
这不是马云第一次宣布“放手”。2013年,淘宝十周年庆典,48岁的马云单膝下跪宣布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我以后不回来了。要回也不回来。因为我回来了也没什么用,你们会做得更好。”
在马云辞去阿里巴巴集团CEO同时,阿里“十八罗汉”也辞去了“创始人”的身份,宣布成为“合伙人”。这个当时不起眼的决定,最终让阿里巴巴的最高权力中枢浮出水面。在这个团队中,马云和蔡崇信作为永久合伙人,无需遵守60岁自动退休的规定,直到自己选择退休、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或被选举除名,才会不再是永久合伙人。
此次离开早有预兆,2016年2月20日,马云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就接班人的问题做出公开回应:不要年老力衰再找接班人,要趁着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时候去考虑接班人问题。一年以后,马云又在马来西亚谈到了退休问题:“我不想死在我的办公室里,我会退休,我会死在海滩上。”
在主场湖畔大学上,马云则透露了更多自己关于退休想法的细节:早在1995年(中国黄页阶段),就有了退休的想法,也就是2005年会继续做老师,“但没想到,2005年和eBay的竞争在火热的状态,那时候回去是不负责任的,于是想想再过几年吧。”
去年阿里某公益大会,马云说自己最后还是会回到当老师这一行,未来会把所有精力和想法都放在教育上。“我做老师能得心应手,而且也是性格决定的,我对很多东西充满好奇和想象我进入商界完全是误打误撞,本来就想玩两年,没想到一搞搞了20年。”
马云表示,那段教师经历,让他在整个阿里巴巴发展过程中受益匪浅。
两天后,纽约时报报道称,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说,他准备辞去公司职务,继续寻求教育慈善事业,“我喜欢教育。”
此前阿里巴巴正在大规模调整VIE结构,以此减少马云和谢世煌的个人控制力,改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和高管们集体控制,当然这个合伙人体系确保了阿里巴巴仍然在马云的控制之中。虽然辞职阿里巴巴集团CEO已经5年,但不争的事实是,双十一、云栖大会、菜鸟大会等涉及阿里巴巴各个业务体系的重要活动,马云往往扮演那个压轴的角色,这也意味着他仍然是那个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人。
和其他公司不同,阿里巴巴独有的合伙人制度确保了这一切,“文化传承”,在阿里巴巴的招股说明书中,这四个字被用来解读这个制度。招股书称,阿里巴巴在2010年7月将合伙人协议正式确定,并取名为“湖畔合伙人”。除了马云和蔡崇信为永久合伙人外,其余合伙人在离开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或关联公司时,即从阿里巴巴合伙人退休。
每年合伙人可以提名选举新合伙人候选人,新合伙人需要满足在阿里巴巴工作或关联公司工作五年以上;对公司发展有积极的贡献;高度认同公司文化,愿意为公司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竭尽全力等条件。为了确保合伙人与阿里巴巴股东利益一致,合伙人制度还要求,在作为合伙人期间,每个合伙人都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
这个制度被阿里巴巴方面解读为以此保证团队创新能力,确保管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会由于个别创始人的退休或者身份变动而影响到公司的运营。
这个“个别”自然不包括马云和蔡崇信。
此外,该投票权还规定:股东要推翻合伙人提名制度,需要获得至少95%股权才能成功。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重要股东软银同意在每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投票赞同阿里巴巴合伙人董事提名;在没有和马云及蔡崇信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不投票反对任何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将超过公司发行普通股30%比例股票代表的投票权进行委托,支持马云与蔡崇信的投票。
显然,作为永久合伙人的马云,无论职务如何(只要不辞去永久合伙人),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将永远处于其控制之中。
宣布传承计划后,马云在去年的阿里巴巴全球投资者大会上表示,“这不是突然的决定,而是我深思熟虑、审慎的决策,我为这个计划已经准备十年。”早在2005年,阿里巴巴获得雅虎第一笔投资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有一天会离开。“阿里巴巴要做102年,但没有人能够做102年CEO,我们需要一个传承体系,要良将如潮,要有一个模式来传承公司业务,并且为此做准备。”
去年此时,马云公布了最新名片,其拥有阿里巴巴001号员工、阿里巴巴合伙人(实际应为永久合伙人)等11个相关头衔,这确保了未来阿里巴巴的发展不会脱离马云设计的轨道。而马云未来的动向可通过其名片上另外九个职务略见一斑:阿里巴巴一号公益志愿者、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主席。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乡村教师代言人、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席主席、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联合国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问、联合国世界妇女峰会联席会议联合主席。
而在业务层面上,2016年时马云就已提出了“五新”,即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术、新制造,并强调,这五个新会对各行各业发动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五新也将成为未来阿里巴巴的重要发展方向。
8月30号,马云最后一次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身份参加论坛。但马云强调,他依然会是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文化的守护者。同时,他将全心投入教育、公益等他热爱并且擅长的事业。
“有人说马云你有没有一点伤感,不是啊,没有啊,我还非常年轻,54岁,在阿里巴巴我是老了,可是在我的人生里,我还是非常年轻。”马云说,“在接下来的16年,70岁之前,我还可以做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文章作者: 6z | Intz  

THE EN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