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产业”(ID:yulechanye),作者小雨,。
如今,我国的电影节已度过草创期,它已由纯粹的观影活动,拓展为以电影、讲座、论坛、创投为主轴,文创产品、餐饮、休闲等为支线的综合性体验活动。
一般来说,举办一场电影节的资金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支持、品牌赞助与门票收入,相较于以上盈利渠道,需要投入财力与时间进行开发的衍生品一直属于边际收入,尽管如此,衍生品却是一个传递影展概念、展示策展人品味的独特方式。
然而,影展衍生品产业,听起来冷门又陌生,仅凭借国内影展能够辐射的有限圈层,量产能力似乎堪忧,那么,做影展文创的意义到底何在?
衍生品:对不同影展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影展,什么产品最受欢迎?
今年的上影节官方衍生品店铺显示,影展期间卖得最好的是单价28元的冰箱贴,销售量过千;在平遥影展文创市场,最好卖的还是标价100元以下的环保袋,50元以下的胸针、书签、钥匙扣等,可以看出,占据买家心头好的还是那些单价低、便携的小商品。
在影展中,购买衍生品的其实还是喜欢电影的年轻人,也只有这类群体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并认可电影节的品牌价值。对文艺青年来说,电影节是一个文化符号,消费衍生品,在标新立异之外,又能完成影迷身份的自我认同。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就以“海报”和“SIFF”两大系列为主题推出T恤、PVC袋、马克杯、棒球帽、盲盒等潮玩产品,还在导演个人专场放置书签、场刊等小文创,粉丝可凭票换购;
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今年推出了印有影展logo的服装和生活用品,而前几年推出的奖杯“板砖”,有影迷甚至一次性连购四、五片;
在影展现场、百老汇影院以及微店中,香港亚洲电影节官方售卖名人系列纪念胸针、卡包、文件夹,其中的瓦尔达纪念胸针,在网店上架后几秒钟就售罄;
以及目前处于展映期的平遥国际影展,也特地开辟了文创区,专门贩售打火机、水杯、导演马甲等电影人专属衍生品,并将“具有400多种文创产品”作为宣传重点……
文艺为主,实用性为辅,开发文创产品已经成为当下电影节与独立影展寻求多层次盈利、增加趣味性的必经之路。
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各个电影节品牌,其衍生品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比如,由地方政府主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知名度高、群众参与基数大,这类老牌电影节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贴近广大的青年观影群体,如何将品牌力量渗透进青年人的心中。
今年,他们特别邀请艺术家黄海设计了主海报,在互联网上进行风评观测后,反响良好,于是有了开发“海报”系列衍生品的创意,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影展与青年受众的合鸣。除此之外,上影节也以自身为平台,与一些影院、潮流品牌推出联名周边,将一次性买票消费变成与观众双向交流的行为。
而对于西宁First青年影展、平遥影展这些需要打出知名度的独立影展来说,衍生产品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品牌的露出。First影展创始人宋文曾表示,并不想通过这些衍生品赚钱,制作它们只是为了丰富电影节的文化层次和载体。
当人们背着影展的包包、穿着印有影展logo的T恤穿梭在校园和剧组中,不仅代表着对影展文化的认可,也使得他们完成了影迷身份的自我认同。
另一方面,虽说衍生品带来的收益不大,但也给影展提供了长期运营的可能性。比如,在“山一女性国际影展”的官方网站中,仍然可以看到印着影展logo的徽章、笔记本、布袋、手机壳、T恤在持续售卖。尽管线下的影展已经结束,但仍然可以在线上实现电影节品牌的长线运作。
目前很多独立影展都会与产业园区、城市商业区合作,这些区域影迷更集中,也更适合投放衍生品。在政府投资“断奶”之后,影展必须思考如何自力更生,发展衍生品便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周边产业与联名品牌:借力打力,寻找融合点
除了服装、手机壳、帆布包等常规文创之外,影展还会与品牌联手推出周边产品。
此次在平遥影展,万玛才旦的新电影《气球》首映之后,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导演本人的签名小说《乌金的牙齿》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销售一空,之后的签名版需要提前几天预定;这本今年6月才刚刚发行的短篇小说集,迅速在平遥影展的影迷之间拥有了知名度,刷二维码付款的时候,彼此之间确认眼神像完成了某种交接仪式。此外,经店员提醒,贾樟柯本人的签名随笔《贾想2》也需要预订才能收到货。
影展的火热带动签名图书的热销,这条商业模式是在影展之前就规划好的,店员会提前告诉影迷,在何时某签名图书会到货。贴上了电影节的标签,周边产品随即完成了概念升级。
在迷影氛围的浸染之下,消费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目标消费群体很容易在观影群体中脱颖而出。
今年,上海电影节与Dong Duck(周冬雨的个人IP)推出的联名款服装与配饰,就受到了影迷的欢迎,作为一个去年才刚刚投入运营的新生IP,与电影节合作后完成了首次线下产品的曝光。电影节靠IP吸引了年轻观众,IP衍生品也定位了核心受众群体。
西宁First影展也面向品牌,提供常规化、定制化两种合作方式,以影展资源作为依托,与商业品牌进行多场景合作,比如与酒品牌天佑德合作推出的联名款青稞酒,让参展者体验到了北方野地的风情。
但也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与影展合作,最重要的还是延续影展的气质与品牌价值。“因为我们从内心觉得我们不应该跟他们站在一起,这是非常痛苦的过程。”西宁First影展创世人曾表示自己拒绝过一些治螨虫、甚至计生用品品牌。
影展挑选合作品牌的诉求是什么?与平遥影展合作的茶叶品牌瑞豐號工作人员告诉娱Sir:“需要符合电影爱好者的审美趣味与生活习惯。”由于影迷和电影从业者的的审美品味比较高,瑞豐號茶叶的包装设计特地从古朴风走向了设计感。
“这款茶叶面向的是电影行业从业者,他们的工作方式特殊,常年在外拍戏,对于茶有便携的诉求,因此我们将外观设计成胶卷的样式,可以随时装在口袋。此外,他们也不希望喝了茶睡不着,所以我们的茶叶特别经过挑选,以符合电影工作者的饮茶习惯。”
影展策展人:在衍生品滞销中寻找出路
影评人卫西谛曾表示,迷影人群的市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打开,对于电影挑剔的他们,对于衍生品的要求也比较严苛。让人愿意为了“情怀”而溢价购买的文创衍生品,必定是在价格、设计和质量上都有足够的亮点。
纵观当下国内影展的周边产品,其实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同质化的尴尬境地,种类少、趣味性不足、设计感单一、容易被代替,仅仅是帆布袋这一市场就已经开始接近饱和。
一方面基于对消费人群过分自信的预估,另一方面没有在商品设计与受众品味之间找到平衡,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出现了衍生品滞销的情况,而在平遥影展的现场,娱Sir也看到了大量去年的周边产品,以3-7折的优惠折扣在柜台上继续售卖。
对于预算有限的独立影展来说,商品存在滞销风险,因此批量生产需谨慎。事实上,有不少影展已经在尝试一些节流的方法——对于成本低的生活用品,只要影展logo不变,来年可以继续上架贩售;而对于成本高、有设计感的产品,则进行限量生产,作为伴手礼赠送给嘉宾,视反馈再决定是否批量生产。
今年,西宁First影展限量生产了几十款 “电影人”行李箱,仅限内部赠送,并观察反馈再做增产规划;平遥影展的瑞豐號茶叶也只生产了400盒,仅作内部伴手礼和展区陈列使用,视情况再考虑是否追加生产量。
反观国外电影节,他们的衍生品在种类、设计感、跨界合作上,都比国内要成熟和优质,因此取得了可观的收入。尽管国内衍生品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相信随着策展团队的探索,这条产业链会慢慢趋向规范化,在不久之后和影展行业一起走向成熟。
注:封面图来源于微博@木卫二
微信美女图片公众号:ZIZ福利
微信全网免费视频公众号:ZIZ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