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篇文章原标题是Optimists Live Longer,作者Robert Roy Britt通过最新一系列研究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乐观主义与健康和长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推荐阅读:睡前喜欢胡思乱想?你必须关注自己的“夜间压力”
图片来源:Unsplash @cristian_newman
根据有关乐观主义的最新研究显示,如果你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你可能会更加长寿。此外,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夜间睡眠质量。
据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乐观程度最高的女性群体,比乐观程度最低的女性群体寿命平均长15%,并且有50%的可能性能活到85岁。而乐观程度最高的男性群体,比乐观程度最低的男性群体寿命平均长11%,并且有70%的可能性能活到85岁。
同时,研究人员也提到,实验对象中的不同性别群体,其最终实验结果差距也并不明显。
这篇研究报告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就其中的实验研究数据而言,针对女性的实验中,涉及69,744名实验对象,追踪实验时间为10年;针对男性的实验中,仅涉及1,429名实验对象,追踪实验时间为30年。
研究开始时,研究人员对所有实验对象的乐观程度进行了初期评估。此外,还评估了实验所需的其它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抑郁情况以及饮食情况等。
一些悲观主义者可能会认为,这项研究没有体现因果关系。虽然他们的说法的确有理,但其只是把乐观主义与健康长寿关联起来的众多实验之一。
“我们发现,乐观程度更高的群体罹患慢性疾病或过早死亡的风险都相对较低。”该项研究的团队成员、弗吉尼亚州波士顿医疗健康系统临床研究心理学家、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卢茵娜·李(Lewina Lee)表示。
然而,李教授同时提到,研究人员并不知道乐观主义到底是如何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也不清楚反之也是否亦然,即健康是否会反过来促进乐观主义的养成。
其中一项关键因素,似乎和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密切相关。有关研究表明,长期不断的压力,可以导致炎症的出现,从而引发多种疾病。据李教授和她的同事所称,保持乐观心态,可以减少压力;而持有悲观负面情绪,则可能会导致长期不断的压力,继而影响身体健康。
图片来源:Unsplash @kstonematheson
更香甜的睡眠,更健康的心脏
根据刊载于7月24日出版的《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于悲观主义者,乐观程度最高的群体普遍都反映出相对较好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也相对更长,并且在日间也不容易瞌睡。其中,乐观主义者出现失眠现象的比例,比悲观主义者低74%。参与这项实验的,一共有超过3500名32岁至51岁的实验对象。
研究人员尚不清楚乐观主义是如何影响睡眠、继而进一步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但这篇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伊利诺伊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教授罗莎尔巴·埃尔南德斯(Rosalba Hernandez)却称,“乐观主义者更倾向于积极参加各种关注问题解决的活动,以更乐观的态度看待各种压力事件,从而减少其在准备睡觉及睡眠期间的焦虑或深层次思想。”
此外,2015年的一项实验也发现,在基于对饮食、日常活动、血糖以及胆固醇水平等多项因素的测量基础上,年龄范围在45岁至84岁的乐观程度最高的实验对象,拥有健康心脏的比例,比乐观程度最低的群体其比例高接近一倍。
去年,研究人员通过之前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总结并发现了乐观主义和心脏健康之间的关系。据其中一项研究显示,乐观程度最高的老年女性,因心脏疾病而去世的比例,比乐观程度最低的老年女性其比例低38%。
这项总结研究报告,刊载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在这篇报告中,也同时提到了乐观主义者更容易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健康饮食及规律运动等。此外,这类群体在体重、血压、血糖以及胆固醇水平等方面都相对更加健康。
据该项总结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预防医学教授达尔文·拉巴斯(Darwin Labarthe)称,乐观主义者也能够更好地管理应急源。
当其他群体在面临无法控制的应急源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目标,并且更有可能产生不健康饮食、停止锻炼、抽烟等影响身体健康的行为。“这些行为最终会导致炎症水平的升高,还会影响心脏健康。”拉巴斯教授说。
拉巴斯教授还称,目前的研究水平无法完全解释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双向影响的,即更乐观的心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更健康的身体也可以促进更乐观的心态。”他说。
图片来源:Unsplash @benwhitephotography
你可以变成乐观主义者吗?
无论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都带有一定的“天分”因素。
1992年,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约25%的实验对象其乐观心态都是天生的。然而,这也并不是说,一个人的心态就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恩赐”。在短期内(几天或几周),一个人的乐观情绪可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往长期(数年)看,则可能会因为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而出现情绪或心态高低起伏的情况。
此外,年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根据今年初的研究发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群中,乐观主义是非常罕见的。不过,到了30岁、甚至40岁过后,人们就开始变得乐观起来了,并在约55岁时,达到最高的乐观程度。随后,乐观程度会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而缓慢降低。
据今年初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为期长达18年的追踪实验中,乐观向上并且持有目标的人,比如“哪怕是在逆境中都认为自己能看到积极一面的人”或者“即便遇到麻烦,但在不找到解决方案之前绝不善罢甘休的人”,在抑郁、焦虑以及惊恐障碍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人们可以通过提高或保持较高程度的坚韧力、适应能力以及乐观心态,来提高其心理健康。”该项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努尔·扎伊纳尔(Nur Hani Zainal)称。
“给自己制定个人和职业目标,可以让人们更加感受到生活的意义。相反,如果缺失了目标,或者对此而怀有愤世嫉俗态度的,则更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扎伊纳尔补充说。
根据有关研究称,通过视觉化设想个人在未来带有乐观色彩事件中的方式,的确可以培养乐观主义心态。在这个方法中,需要去设想达成某个重要目标后的成就感,比如取得重要的职业成就、通过坚持锻炼而塑造的性感身材,或者收获了一群好朋友等。据其中一项研究称,“想象最好的自己”,可以“增加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程度”。
“虽然这些研究的实验对象规模都相对较小,并且在评估影响效果持久性方面的时间期限都相对较短,”拉巴斯称,“但这些研究发现仍然是振奋人心的。”
波士顿大学的李教授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这些研究发现的确可以反映出,通过设想自己在未来各方面都很好的画面,或者借助认知行为疗法等‘主动干预’方式,的确可以提高个人的乐观程度。”
“只不过,目前还不能百分百确定的是,通过培养乐观心态,是否真的可以促进个人健康和延长寿命。”李教授补充说。
延伸阅读:每年50万病人接触的内窥镜,为什么如此难消毒?
译者:井岛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