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要点总结:互联网产品经理方法论

编者按:本文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译者花开不败,36氪经授权转载。
古人说,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道是讲人为什么而活着,术是人为了活着而采取的办法,做人的境界是道,做人的技巧是术。以道为原则,以术为方法,内外兼修。
自带“经理”二字的产品经理岗位,从一说出口就自带光环。“咦,你竟然是个经理”,“不是的,这只是一个岗位的全名称”,尴尬笑。这么“高大上”一个岗位,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学校没开设任何一门课程与之对口,市面上没任何一本书籍教你如何去做产品,从而导致了市面上不缺产品经理,只缺优秀产品经理现状。
从实习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产品经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架构,并不断的去尝试总结,直到今天,结合自己这一路的升级打怪,同时和多名资深的产品交流后,整体上又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想通之后,发现产品经理需要的三层要点和古人的道与术不谋而合,内心激动。或者应该这样说,不仅仅是产品这个岗位这样,其他的岗位也许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每个人是否真的理解到位。
第一层:产品的道,培养业务sense
万事万物皆商业,商业离不开行业,行业离不开模式,模式离不开业务。
很多人都会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的资讯平台,以了解最新行业趋势,当年我也这样硬性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去关注这些,知道谁收购了谁,谁和谁在补贴大战。
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资讯每天有,了解是你博闻广识,不了解其实也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因为这些对于你本身的产品能力不会有直接的提升,但自己所处的行业必须要清晰知道。
比如我做电商,不深入了解抖音短视频的行业动态,不会有多大关系,但不了解淘宝京东的模式就完全说不过去;我做海外支付,不了解当地支付金融局面,也说不过去,会直接影响我后续做需求的判断力。
作为产品经理,视野的最高层面是理解宏观经济和自己所在行业的本质,洞察行业现状和趋势,商业逻辑变现原理,理解消费大环境和消费者,才能居高临下地看到未来。
京东自营模式,淘宝平台模式。京东自采自卖,商品成本加毛利,赚取用户的钱为盈利点,淘宝以促进商家成交收取商家手续费,赚取商家的钱为盈利点。所以京东花大力气做购物体验,自建仓库和物流,让用户更快更多的购买;淘宝的各种商家营销工具,店面装修,层出不穷。
我理解的业务sense从此来,在这一环节中体现。当对自己定位不同,你的关注点和精力就不同。
我和刘老师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说,唐韧老师好像倾向做点自媒体,知识星球变现,线下粉丝见面活动,社群维护,公众号文章更新频率很高,基本上每天一更,你也写书出书,但你文章更新的频率好像不太高。
我说,您以后的职业规划是?你觉得对于您当前阶段来说,最缺的是什么呢?
他回答说,最缺的是管理业务团队的经历,想花更多的时间了解业务,了解商业模式,了解东南亚市场行情和用户。职业规划以后是往商业上靠近。所以你看,一个人想要什么,他的具体行动就会不同。
回归到我们聊的产品上来,业务模式如何,就决定一个公司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你才知道在公司做什么业务和做哪个具体的需求是有价值的,ROI是最高的。如果你的需求价值总是判断不准,可能你的视野还太低,需要再上升一个层次来看整个事情,跳出产品看业务。你还敢不关注整个公司的业务线和布局,只做自己那一点产品功能吗?
所以你发现了吗?有时候你做不好一件事情,是因为必需具备的一些能力,你还没拥有,欠些火候,直接跳级,结果自然不好。
这让我又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九阴真经》中,九阴白骨爪叫“九阴神爪”,使用时“五指发劲,无坚不破,摧敌首脑,如穿腐土。”梅、陈二人学不到《九阴真经》上半部中养气归元、修习内功的心法,但凭己意,胡乱揣摩,不知“摧敌首脑”是攻敌要害之意,以为是以五指去插入敌人头盖,又以为练功时必须如此,硬是把上乘武功练到了邪路上。
道是讲人为什么而活着,产品上的道是讲你为何要做这个产品,做这个需求。
第二层:产品的术,具备好的工作方法
在讲到这一层,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刚毕业的时候要去大厂。相比于大公司带来的背书光环,成熟的工作方法论和工作技巧更重要。尤其是腾讯,都说是产品经理培养学院,其实是有成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在由于这块知识的缺乏,用血和泪,亲自踩坑知道工作前3年去大厂,获得成体系的工作方法有多么重要。
可能你会说,工作方法、时间管理之类的,很多文章和书籍都会提到。真的,我觉得大家都是普通人,看一本书内化成为自己的专属本领转化率比被逼着按流程来低的多,自己内化需要强执行力和自律。老大要求你早晚向他汇报、要求你用英语日报周报、要求你每周邮箱同步项目进度、要求你需求必需要有数据分析…..你还养不成这种习惯吗?这些好的工作方式会极大的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成为衡量你是否是优秀产品经理的标准。
这里列举几个自己觉得特别重要的工作方式,是现阶段感触最深的,之后在实际工作中,继续获取的,会补充到这块知识体系上来。
1. 需求价值分析
相比于用户调研,价值分析最直接最快最有力的方法是数据先行,需求背景中一定要有数据描述,实实在在的数据可以让你怼过所有人,把你的需求优先级提到最高和ROI讲述的最清晰。
需求前数据,衡量需求价值高低;需求后数据,衡量你做这件事的产出。如果数据漂亮的话,完全可以一封邮件发送给老板,表现自己。
2. 产品设计流程:业务沟通-价值分析-流程图-脑图-时序图-原型-PRD
3年内的产品,不区分需求大小,一上来就画原型的应该还是大多数。业务沟通-价值分析-流程图-脑图-时序图-原型-PRD,这绝对是标准的产品设计流程。
需求评审后,拿到排期,之后这个需求,和开发测试沟通的时间每天不能超过日常工作的15%,甚至更少。这时候需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入到另外一个项目的业务沟通和需求价值分析上去。
想的清楚,讲的清楚,做的快。如果你发现你在实际工作中,需求开发阶段经常变更需求,和开发测试讨论问题,就是这个流程的上游环节,业务沟通和价值分析没做好,没想清楚,前面埋坑,后面填坑,恶性循环,每天很忙,看不到产出…..
3. 过程管理,信息透明化
(1)对直属领导—向上管理能力
我和每个做 leader 的资深产品都聊到,他们都说了同样一句话,最怕下面的人不知道整天在做啥。向上管理,信息透明化,主动向领导汇报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不要自己闷头干活。
执行落地这件事不是空喊口号,在实际过程中,一个项目可能会卡在多个流程节点,业务沟通群、需求沟通群等,我建议把直属上级拉进群,让他知道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当前真正卡在哪个环节。有限的时间内,还被阻碍,先找节点卡住方上级帮忙推进,还解决不了,最后找自己直属上级让其帮忙推进。
不是自己的锅千万别傻傻背锅,让领导觉得是卡在你这。有一句话叫“你的善良,要带点锋芒”。自己也是踩了大坑的。
(2)对业务方—同级沟通能力
我发现很多人做需求,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和业务的沟通交流只在需求之前,当真正开始产品设计后,沉溺此中无法自拔,把业务忘得一干二净,抛之脑后。等到业务主动来问,需求啥时候上线啊,或者上线后,业务说,这功能没法用啊…..才知道还有这号人物存在,这样的案例都是过程管理做的不到位,没有及时同步信息。
和业务之间的沟通流程应是:需求前期沟通,深刻理解其诉求;需求文档完成后二次找其确认;需求开发过程中,进度及时同步(按每周或项目节点同步,邮件写多永远比不写好)。
(3)对开发测试—需求开发管理能力
排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真正驱动开发按时完成项目的一个约束条件。如果项目延期,不要责备是开发测试没有责任心,项管能力不够,先审视自己是不是没有做好需求的过程管理。你是否知道开发每天完成了需求的多少进度?距离提测或者上线时间节点,是否有延期风险?若感知到风险,如何解决?
风险控制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这些都是产品要做的工作,做好需求开发的过程管理,项目才能如期的按时上线。
这个项目非常重要,一定要在某一天上线,开发信誓旦旦答应你一定会按时完成,你可以高枕无忧专心去干别的事了吗?
你怎么做才能把延期风险降到0,过程管理,我觉得最好是开发和测试每天出项目进度报告或者组织晨会,很大程度规避风险。
4. 目标管理,结果倒推过程
做事一定要有目标,沉溺过程,用看似忙碌的生活自欺欺人安慰自己是大忌。这点衍生出来的很多文章主题是“低质量的忙碌,正在摧毁你的生活”等等。目标对应结果,没有结果的过程毫无意义,任何人都是看结果,不会关注你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做了什么。所以想达到目标,往前推每个节点应该要完成哪些事情,遇到阻碍点,排除万难,使命必达。
5. 为人处世,职场之道
我们常说的为人处世和职场之道,利益之争会体现在这个环节,学点本领保护好自己。高情商的人这个环节会处理的很好,向上老板喜欢,同级业务称赞,做好这两点,在公司有存在感,地位不会太差。
这上面提到的每一点,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可以自查是否真正落实到位。
术是人为了活着而采取的办法,产品上的术就是通过何种好的工作方法包括为人处世之道为了产品而采取的办法。
第三层:道术之外的力,最基本的产品设计
最后才来聊产品,一个产品经理需要的硬技能,所谓硬技能,自己理解是可以通过经验和刻意训练获取的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勤奋获取,也即“下人用力”。比如刚开始做产品时,只考虑当前功能的实现,现在产品设计会特别注意产品的容灾性、组件化和可复制性。
需求文档的书写按照原型、交互说明和逻辑说明这种模式来写。
对接第三方需要先阅读接口文档…….
篇幅有限,这一块不做展开说明。
这三层,像盖房子一样,一层一层,如果跨层的话,就会让一些事情变得没有意义,比如:跨过了第二层,你做了再好的产品方案,没有做好向上管理,对老板来说,没有意义,吃力不讨好。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骄不躁,方得圆满结果。
从始至终贯穿在这三层当中的是你的思考、反思和总结能力。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做产品真的挺难的,但是难是难在第一层和第二层,非第三层。所以我在面试中,又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几乎没有面试官会问你一个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更喜欢问你,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第三层的可复制性太强,第一层和第二层才能真正区分人的能力。
都说3年是工作的一个节点,对于产品来说,第二层功力修炼的深浅,决定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5年是工作的又一个节点,第一层功力修炼的深浅,同样决定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你可以去观察,产品总监之类资深产品,都在苦心钻研第一层次,优秀的中高级产品经理第二层次做的很棒。
所谓成长,不是工作年限的增长,这样也许你能从30分跃升到40分;而是突然间某一天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敲响了你,让你的思维开始转变,也许你一下子就可以从30分跃升到80分。
如果你一直没有思维的转变,把一件事情重复做,工作经验这件事,真的对你只是工作年限数字的变化。然后自己还在抱怨,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老板没有给我升职加薪?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觉知自己”,生命是一个轮回,你找不到那个突破点,就会不断的“强迫性重复”。认识自己,多么重要,否则你虽然认为自己是在一往无前,但其实都是在原地打转。比如:真的会有女生,重复遇到渣男,难道真的是渣男太多,都被她碰上了吗?我觉得是这个女生自身的问题,一定有一个点,引导她,总是会喜欢渣男身上的某个点。
不管是工作或者生活,只要你不找到这个点,都会把一件事重复做,是不是有点悲哀?
找到这个点,才有打破它的可能,让你僵化的生命逻辑,乃至身体,重新归于自由的流动。让你工作上快速成长,3年抵5年,5年抵10年。
所以我会有一个纠结点。以过来人的经验,做产品应该是从上往下,从第一层到第三层,降级思维,但是对一个职场小白来说,他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吗?你可以一上来就向他讲,你应该这样做产品吗?你现在只关注原型是不对的等等。
我觉得不可以,因为他缺少一些东西,所以也没办法承受一些东西。只有你积累到一定阶段了,通过自己的反思总结才能获取诸如思维方式类的意识。成功不可复制,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思考多么重要,认清自己多么重要,没有思考的年岁增长都是纯数字的增加,人生最可悲的就是把一辈子过成了几年。
总结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此文,产品经理做产品的过程是“针对用户痛点,紧扣商业目标,结合人性特点和细分用户群体的消费心理学,通过产品对其行为进行引导,达成每个环节的业务诉求”。
作者:花开不败,微信公众号:涵小仙女,产品经理,文艺女青年一枚,白天工作,晚上码字,爱美、爱跑步、爱旅行,愿我手写我心,余生不将就。
本文由 @花开不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企鹅电竞:6ZIZ ;企鹅号:闫亚鹏 ;微信公众号:1.天游玩 2.Nana电影;百家号:6ZIZ

THE EN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