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10日,36氪在北京和上海同步举办“2019WISE超级进化者”大会,活动设有七大会场,关注企业发展变革路径、行业风向把握、零售行业的进击与蜕变、万亿企业服务市场的崛起、产业创新机会、全球化趋势与差异化需求的爆发逻辑等议题,邀请超百位行业领袖,聚焦那些引领行业变革的超级进化者的崛起之路。
在略微缺乏投资主题的2019年,RPA像是一颗亮眼的星星。从去年年底开始,RPA逐渐成为创投圈里的火热话题,大家乐于讨论拥有“机器人同事”“机器人助手”的未来景象。RPA又名机器人流程自动化,36氪也在此前的行业报道中也提及——重复、基于强规则、需要在不同系统间跳转,是这项技术应用的好场景。为什么RPA会成为今年的投资风口?刚刚发展起来的这一赛道,又面临着什么机遇和挑战?
在本次WISE大会的圆桌环节,DCM董事合伙人曾振宇,以及来也科技高级副总裁褚瑞,与我们分享了对这个赛道的看法。以下为圆桌实录:
咏仪:早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我们今天的 RPA 圆桌环节,我是36氪分析师咏仪。首先感谢这么多朋友来到现场,也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两位嘉宾参加这次圆桌。不如先请两位嘉宾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褚瑞:大家好,我是褚瑞,前不久来也科技和奥森公司完成了合并。新的来也科技主要做RPA+AI方向的业务,我在公司主要负责RPA这块业务。
曾振宇:大家好,我是来自DCM的曾振宇。DCM是一家专注中早期TMT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过去23年里在中国、美国和亚洲其他市场做了持续的投资,一直专注中国技术领域的投资。
咏仪:从两位各自的角度出发,你们觉得,RPA是在近两年成为风口的吗?存在什么原因,让这个市场突然火了起来呢?
褚瑞:我觉得RPA市场火起来,大概是从2015年开始的,其实需求早就存在。为什么说从2015年开始呢?2015年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阿尔法狗的第一次亮相,说明AI再一次崛起。这一次告诉大家机器代替人是有可能的。在座各位或多或少会听过哪些行业会被机器人取代,而RPA和AI所倡导的,正是把一部分工作解放出来,让机器去完成,这是一个心理基础。
另外一方面,企业这两年都在讲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建设做那么久了,不能推倒重来,这个时候就讲自动化,讲智能化,这就是RPA和AI擅长的方面。
曾振宇:RPA发展的几个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其实在过去几年里一直都在持续的壮大、持续的加速。首先就是机器对人工的取代,人力成本的持续增加,以及大家试图利用机器和自动化程序去取代人的工作这件事,在这半年内持续加速。
在技术领域,AI技术持续增强,包括在不同系统之间,大家试图建立一个松耦合关系,更灵活的解决程序化的工作,这个技术也在加强。这两个本质的推动因素一直没有变,而且在持续变强,市场里的玩家过去几年在持续变大。为什么呢?资本市场一定是围绕着产业的发展上下波动的,有的反映慢一些,有的反映稍微过速一点,资本市场几位玩家持续融资发展,得到了大家广泛关注,本质还是这个行业的发展,背后的原因其实还是关键的驱动因素在持续的变强。
咏仪:今年也有不少公司拿到了新一轮融资,这个也为RPA添了一把火。两位觉得,目前中国市场里的玩家,以及整个赛道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市场的需求开发程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曾振宇:中国的RPA市场还是在早期阶段。如果一定要定义,可能今年是从投资者角度注意到这个领域,我们甚至可以用“元年”这个词来形容。
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RPA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开始持续地出现,可能有几类不同的公司都在试图在这个市场里面寻找新的机会,比如传统的外包公司、AI基因很强的公司在向RPA公司转型,或者第一天开始就以RPA为目标的新型创业公司,都持续地在市场里竞争。而大家早期去试图渗透或者试图服务的市场,还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里人力密集的工作为主,主要集中在金融、电信等领域。
市场还是非常蓬勃,非常早期的状态,我个人觉得如果一定要用标志性的词语定义,今年可以算是一个元年。
褚瑞:我补充一下,我观察了一下目前国内做RPA的这些公司可能分成三种。第一种称之为产品流,意思就是说,我把我的产品开放出来供大家用,建设一个社区,就像典型的UiPath走的就是这种路线。
另外一种是项目流,我看好一个项目,把我们公司的能力赋能到这个项目里面去,把这个项目的自动化做起来。第三种特殊一点,我们称之为特殊流,看RPA这么火,出来蹭热度。
前两种产品流的项目,往往是自下而上的,基层发现需求,逐渐到上层,觉得这个项目是可行的,RPA项目往往是自下而上的。
咏仪:赛道还是在发展的早期。放眼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RPA公司稍微早一些发展起来,比如像Blue Prism、UiPath以及Automation Anywhere等。中国RPA公司的发展路径会跟他们类似吗?会发展出什么样的特色,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曾振宇:作为投资者,我们观察或者猜想,来比较两个市场、不同市场的异同。今天国内有几个机遇,跟早期RPA公司崛起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一个方面是,AI技术在今天更加普及,更加迅猛,和前几年相比条件成熟很多。
另外一方面是,中国企业面临很强的本土化需求。本土化包括对本土的软件环境适配,比如对本土服务的要求、对流程的理解等等,这两个因素跟国外RPA相比是最大不同的变量,所以可能会在中国催生出一些不一样的发展路径。也许我们的产品在第一天开始,某些功能就比别人更灵活,同时另一方面,对本地化的要求就会更细致。
但是,这个领域还是很早期,大家在一个早期的市场里可以看到,不同的玩家从不同的领域去切入这个市场,所以每一种方法都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一定要比较异同的话,这两个可能是最大的X因素吧。
褚瑞:非常同意曾总的观点。如果我们比较产品,目前市面上头部产品是UiPath,这样的话国内RPA的产品和UiPath相比,坦率的讲UiPath做得还是很好的,国内的产品还是蛮有压力的。如果突围的话,我觉得突围的方向是,把握住国际大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机遇。另外包括说操作系统,更强调自主可控,这也是某种机遇。
咏仪:RPA从去年年底开始火起来,一直到现在发展快大半年了。也有不少读者问我们,RPA这个技术到底壁垒在哪里?我们也请两位嘉宾来聊聊这个问题。除了专门做RPA的公司之外,现在还有AI公司,以及大公司内部孵化RPA团队,都在做,这件事真的这么容易吗?
曾振宇:RPA其实还是门槛挺高的,壁垒挺强的。我觉得可能有几方面的业务壁垒。第一,壁垒确实是来自技术层面,我相信我们的技术大拿褚总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来自几个方面,一个是对现在国内、或者不同的软件开发环境和设备的适配,这本身就是复杂工程的一种壁垒。
第二,如何跟AI技术有效融合。AI技术其实今天在RPA技术里扮演的是“眼睛”和“耳朵”的角色,下一步可能会扮演“嘴巴”这一角色,最后慢慢扮演“大脑”的角色。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AI技术应用的好坏会决定RPA场景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RPA作为泛编程化语言,它本身的灵活度,兼容性和可视化程度,这可能会决定开发者社区是否能形成有效生态,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三个是技术上的壁垒。
业务上的壁垒还有很多,比如对本地化功能和服务的理解,比如是不是可以有效的建立真正2B级企业组织的架构和效益,这些都是在业务层面的壁垒。
RPA虽然现在是一个风口,大家听起来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很长期的路要慢慢走。
褚瑞: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也问过同样问题。上个月底我们司庆,陆奇博士到我们公司交流的时候,我问过同样的问题,我就结合当时和陆博士的说法和我自己的认识,来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把RPA分成两种。第一种就是我们做了的,即将过去的RPA;另一种是我们正在做的下一步的RPA。
第一种RPA,我们都做了的,其实是一个过渡时期的RPA,这个时候AI因素非常少,或者就是像有两张皮,AI加进来一点点,像调料一样。它的壁垒不在技术上,壁垒在于产品和运营上。这个时候的RPA就讲究,怎么让大家都能接触,让每个人愿意使用这样的工具,就像Excel一样,用这样的工具去改变自己的团队,这时候就是运营和产品的壁垒,是很高的。而且在这个时候,一些技术大咖的思维有可能就成了绊脚石了。
下一个阶段到RPA+AI阶段,这个技术壁垒就体现出来了。因为RPA团队往往是,要么RPA的基因非常足,要么AI基因非常足。两个基因都非常足的团队不太容易,因为技术方向很不同。所以说呢,如果我们看到一个RPA公司,他们自己说做了很多AI方面的工作,可是你过去一看,可能就是两张皮。陆奇博士当时有一句话说得挺好,他说他看重的不是今天的RPA,而是将来的RPA+AI。我们今天的RPA,现在的火热是把将来的火给透支了。但有一句话也是这么说,谁今天透支了,明天肯定要补上这一课,路还是蛮艰难的。
咏仪: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来聊聊关于这个市场未来的发展,在未来的短期跟长期时间内,两位嘉宾对RPA市场有怎样的看法?比如说,未来一到两年内,中国RPA公司会比拼哪些指标;从长远来看,哪些环节可以大规模降低成本,哪些公司会胜出呢?
褚瑞:在未来一年,比较短的时间内,其实我觉得主要比拼的就是,怎么样把RPA的产品去流行化,不是说去做有影响力的项目,然后项目做得越多越好,不是这样的。而是把产品做得漂亮,这是很关键的。这时候对于公司来说,各个方面,包括技术、产品、运营、销售、市场,缺一不可,每个方面都要注重,才能把事情做好。对于长期来说,我觉得核心的竞争力还是RPA+AI,具有AI基因的公司能够把AI真正的融合到RPA里去,这样的公司有持续的竞争力。
曾振宇:我同意褚总的观点,首先的前提是,持续进步的产品能力是这个事情成功的基础。这是RPA之所以可以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真正符合大家这么高预期的产品的前提。
我觉得,在产品化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两个大的技术方向或者说产品方向去发展。
一个方向是持续跟AI结合,AI慢慢从今天的“调料”变成一个“小菜”,慢慢变成“主菜”,RPA可以适配的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会变得更宽更广。
第二个方向是借鉴传统的软件发展方向。RPA语言本身的发展,还有建立自己的社区、培养自己的生态系统、培养自己的开发者,和培养自己上下游合作者的过程。这个生态越繁荣,整个RPA的应用或者拓展方面会得到具体的加强,这个是产品上两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业务模式上,不同公司也会产生不一样的道路。有些公司可能在某一些领域,某一些行业有专有能力或者资源和经验,他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长得跟别人不一样;有些会更专注在早期市场,有些甚至可能从第一天开始就专注变成国际化的市场,它的发展道路也会不一样。技术和业务上都有不同的岔路,不同的岔路里面可能会走出不同的公司。哪一条会成为最成功的路呢?现在还很难判断。因为这个市场里,几个重要的驱动RPA发展因素还在持续变强,所以我觉得应该说,每条路都有相当的机会。
咏仪:谢谢两位。正如两位所说,RPA市场现在刚刚开始,不过背后的场景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是非常多元,也非常广阔。欢迎大家以后多关注RPA技术,36氪也会持续关注这个赛道,谢谢两位嘉宾今天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