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10日,36氪在北京和上海同步举办“2019WISE超级进化者”大会,活动设有七大会场,关注企业发展变革路径、行业风向把握、零售行业的进击与蜕变、万亿企业服务市场的崛起、产业创新机会、全球化趋势与差异化需求的爆发逻辑等议题,邀请超百位行业领袖,聚焦那些引领行业变革的超级进化者的崛起之路。
过去,讲到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热,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移动医疗、精准医疗、创新药等。近年来,受益于政策利好、研发投入及创新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在国内创投界受欢迎的程度明显增加,不少人更是将未来十年喻为器械发展的黄金十年。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发现,2019年医疗器械领域仅上半年被披露出来、有明确融资主体的融资案例有61个,公开的融资金额高达80亿元以上。
风水轮流转,医疗器械这个细分领域这下真要熬出头了?在“2019WISE超级进化者”大会上,我们邀请到了达晨创投投资总监刘喜、幂方资本董事总经理孙嘉康,夏尔巴投资副总裁施伊娜对此进行讨论:
是否存在医疗器械“黄金十年”的红利期?
哪些细分领域会存在明显的投资机遇?
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如何为其定价?
医疗器械投资存在哪些风险?投资人该如何规避?
以下内容经36氪编辑整理发布
主持人:医疗器械产品五花八门,如何锁定方向以及各个细分领域的市场机遇究竟如何?
刘喜:
科室定位和临床适应症是核心的出发点。
从产品门类上来看,医疗器械跟药品还不一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药可以分为3-5个技术大类,器械的话则大概会有17-20个门类,单品本身则更加“碎片化”。我们自己开展投研工作更愿意按照科室和临床适应症的标准去做分类,不管是体外诊断产品、有源无源类设备、器械、耗材,还是最近几年新起的大数据、AI辅助诊断类产品,都放到临床应用场景中去理解、判断。
孙嘉康:
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关注创新性产品技术发展和新材料带来的新应用。
医疗器械其实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领域,在比较专注的科室,心血管也分内科、外科等,每个产品从技术原理到真正在临床应用时,使用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医疗器械范围很广,我自己认为一个人把所有覆盖到确实比较难,我自己结合本身的背景,主要聚焦在心血管,还有普外科,还有新材料方面做更多的研究,包括一些临床回顾性研究,包括创新性产品的技术发展,做一些具体领域的布局。
施伊娜:
立足全产业链,关注前端技术突破、算法革新、现有技术的新病种应用,以及有渠道优势的中后期项目。
医疗器械确实是特别细分又很杂的,夏尔巴更多是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在医疗器械最前端肯定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机会,比如在声光电带来一定的突破,探测器的革新等,另外可能有算法的革新,我们觉得可能影像设备,像AI后端在影像内置的算法也会给行业带来一些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是技术对新病种的应用,可能这个技术本身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在新病种上有新的应用,我们可能会关注相应的机会,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突破之后,在生产上带来的机会,还有是销售环节,偏中后期的项目已经有非常好的渠道,这样的渠道资源是非常有价值的。
主持人:除此之外,那医疗器械有没有所谓的投资风口,或者存不存在细分领域的创业窗口期或投资窗口期?
施伊娜:
关注普外科手术机器人、创新影像设备(内置算法和核心零部件)、IVD等。
我觉得风口每个上下游领域都有,如果按产业上下游,按病种的分类,普外科手术机器人会有很大的机会,肯定是当之无愧大家都不会错过的风口,我们也看到传感器上有突破,我们自己还会特别关注影像设备,内置算法能够带来新的突破,还有影像核心零部件带来一些新的机会,我们自己有所布局。我们也非常看好IVD赛道,也做了布局,包括凝血、细胞仪。
孙嘉康:
某些医疗器械具备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特性(譬如微创的冠脉支架),要结合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发展做好前瞻布局。
回顾中国的医疗器械,真正的活跃起来应该是从2008年,从这时起,主要是包括国内重磅企业的成长,像乐普、微创在一个具体的领域爆发,成长为如今的样子。大家会关注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比如说在心血管领域,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在某一段时间,随着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发展,在某一个领域会有非常大的集中爆发,包括在2008年-2012年冠脉支架的爆发,2012年到2015年心脏瓣膜的爆发。最近两年,包括一些影像产品,人工心脏等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式增长。
从医疗器械的特性看,在某个领域的突破,会带来在短时间内一个爆发性的发展,大家在做布局的时候,如果能更早地踩到,可能会抓到该领域的头部企业。
刘喜:
在紧跟欧美临床应用趋势,参考国际主流诊疗规范及研发、审评进展(尤其是FDA)的同时,关注国内外支付体系本身存在的巨大差异。
我们一直在思考,到目前为止,国内临床诊疗理念及规范、产品审评审批导向,本质还是在跟随欧美,尤其是美国,准确来讲是FDA,本土企业产品的研发立项抉择,也多是对标美敦力、强生、波科、雅培、GPS等一系列跨国巨头的产品线,相信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作为立足国内市场的投资人,我们更关注在某个特定科室或适应症治疗方案领域,中美之间存在的所谓“临床应用代差”,这是我们投研的出发点。不会特别去关注创业风口,既然是风口,说明风已经起来了,对于投资机构,尤其是专注早期阶段投资机构而言,这个时候切入会比较难受,
第二点,对于国内创业企业做产品、投资机构做投资,中美间还存在一个差异比较大的外部边界条件——支付体系。很多在美国临床应用很好的产品,可能因为国内的支付水平的限制,导致即便临床意义很大,但是国内商业化表现却不理想,这在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小病种产品上体现尤为明显。
主持人:在政策利好的外部环境下,医疗器械将迎来黄金十年,想问问三位大家认可这个说法吗?大家如何看待医疗器械投资的外部环境?
刘喜:
要立足于技术能力与临床价值来看黄金十年;医保控费既是利空也是利好。
在医疗器械领域毫无疑问肯定是的,除去之前讲的“临床应用代差”,经济增长和支付能力不断提升也是所谓黄金十年的大基础,无论进口替代还是产品升级,都以两点为背景。
但本土医药医疗创业及投资都面临同一个很不利却又很有利的外部因素——医保控费,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说法。医药医疗是一个2B性质比较明显的领域,我们最终要面对的客户是作为最大支付方的医保,相比欧美,我们的人均医疗支付能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国内创业企业在专注真实临床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性价比比较高的产品,才能有立身之本。
越发严苛和精细化的控费从全行业层面来看可能是一个不利因素,但大家不要忘了,它核心是以临床获益、临床价值为导向驱动的,这意味着在未来,我们有过硬技术门槛、切实满足临床需求、性价比较好的产品会迎来真正的春天,或者说目前已经开始了。
孙嘉康:
鼓励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可能会带来临床费用的潜在增长,这和现有支付体系不匹配,造成行业阵痛。医疗器械评价可能最终会像药品一样“回归”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式。
中国的医疗器械创新确实是跟随美国的,往前看美国十年就是中国现在的状况,所以整个医疗创新从大体上来看,我们还是追赶的趋势。在创新的过程中,包括医保控费,包括“4+7”等方面的压力,可能短期内会有些许利空医疗器械创新,创新可能带来的费用增长而和我们支付体系的不匹配,造成短期内的阵痛。但随着商保的发展,和回归医疗治疗效果的本身,我们对医疗器械投资还是乐观的。
在现在的情况下,大家做医疗创新的时候,我们非常关注的就是创新的产品成本是什么样,我们希望拿到的创新产品不比现在产品贵,如果能便宜更好,而在临床使用时更方便、对患者创伤更小、临床获益更大等进行综合考量。医疗器械最后可能也会向药物经济学这样的评价方式整体的评判这个产品是不是创新,创新的价值到底是多少。
施伊娜:
未来十年,医疗器械面临更高的竞争壁垒,市场会更整合。
其实现在的政策,特别是支付标准偏收紧的状况,最容易分的蛋糕和最容易摘的果子已经被摘掉了,未来十年医疗器械是面临更高的壁垒,产品和渠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用,而不是野蛮生长,医疗器械还是要有自己创新的地方,同时又辅助好市场策略,真正在下一个十年中占得一席之地,虽然门槛高了,也会有更大的机会,市场也会变得更加整合,会有更大的通吃机会,下一个十年是对创新者来说是一个黄金十年吧。
主持人:接下来十年对创业者而言壁垒更高,那具体选择标的的时候,会看重哪些要素?或者咱们有没有可能量化的标准,如何定价呢?
施伊娜:
产品和市场两手抓,合理估值区间。
我选择的标准就是产品和市场,两手都要抓,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