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外同学”(ID:iquanwai),作者:在线商学院品牌「圈外同学」创始人兼CEO孙圈圈,豆瓣8.6分畅销书《请停止无效努力》作者。
一、开卷一定有益吗?
多年前,曾经有本书叫《哈佛凌晨四点半》,不知多少人看过,但听过的应该不少,据说书卖得不错,所以还出了后续相关系列,我摘录百度百科里这本书的一些内容:
“如果你走进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即使在半夜或者凌晨,整个校园也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座不夜城……
在哈佛的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学生,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学生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学生实在是太累了。
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在哈佛的凌晨四点半会一一体现!”
现在看起来有点荒谬,但讲真,我在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网上疯传的哈佛图片时,也被哈佛学生不睡觉的精神感动过,还试着熬了几天夜,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
每天三四点睡觉之后,第二天精神状态极差、脑子反应迟钝,根本无法学习和工作。所以那时候对懒惰的自己非常失望。
不知多少人被误导过,如果我们都看了这样的书,真的去模仿,对自己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是有很大伤害的。
实际上,这本书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哈佛学生到底有没有凌晨四点半还在图书馆学习”,关键问题在于,它将哈佛学生的优秀仅仅归结为勤奋或者熬夜。
构思这篇稿子的时候,很巧,遇上世界读书日(可见稿子拖了多久),就想买几本屯着,打开各大购书网站,首页都是“满XX减XX”的活动,以及“畅销书排行榜”、“24小时日榜、周榜、月榜、总榜”,公司同事们也都在讨论要买什么书。
不得不感谢各类阅读产品的普及,让读书如今成为了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
只是,读书并不是都有用的,尤其是只看所谓“畅销书”,挑书实在是个技术活儿。
二、为什么不能只看畅销书
先界定一下这里说的畅销书,主要以趣味、科普、个人经验分享等等为主,选取某个角度,而非该领域内的系统、体系化的知识,但是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受欢迎。你所看到的图书网站上的大部分榜单里面的书,多半属于这一类。
但如果只看这些书,会有什么问题?
1、看起来拓宽视野,实际上局限视野
哈佛凌晨四点半这类书,看起来是帮我们拓展了视野,让我们知道金字塔顶尖的人是如何学习的、是如何得以进入到哈佛的、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实际上,它将这些人的成功归结于唯一的因素——勤奋,这种简单归因却局限了你的思考。
多年前流行过一本书《秘密》(英文:The Secret),全书就阐述了一个原理:吸引力法则。大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你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作者在书里面引用了不少物理学知识,篇幅原因我没法都写出来)。
作者宣称这个惊天大秘密存在了很久,但只有很少的人知道,知道的人都成功了。实际上书里写的一些内容,比如爱、信念等等,是正确的,这些在心理学领域也有相关研究,但作者最终将成功全部归结为吸引力法则,就有点神了。
很多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原因之一是结论足够简单粗暴。本来成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可谁都不想思考这么复杂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写一本非常科学论证如何成功的书,说成功有几十个因素如何如何,想必没人看得下去。
这也可以理解,就好像文章一样,跟热点、甩观点的文章一定更容易传播。我曾经做了个关于圈外过去两百多篇文章的分析,仅有的几篇提到热点事件的文章阅读量都很高,比如女排、奚梦瑶等等,然而那几篇并不是我认为写得最好的、最有用的。
格拉德威尔的《异类》算是超级畅销书了,里面介绍了一万小时理论,很多畅销书都引用了,而格拉德威尔的这本书已经是二手知识了,并非他本人的研究,他还写过《引爆点》。
而另一些畅销书再次引用他的理论的时候,又极大地简化成“只要努力一万小时就可以”。实际上,这个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而且一万小时也是基于刻意练习。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背景,只是把成功归结于这一个要素,那么很有可能被误导。
所以,只读畅销书,有时候不是拓展视野,而是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误以为所有事情都那么简单粗暴。
2、以为提升认知,但没有图样的碎片拼不出图
关于“碎片化知识”“碎片化阅读”到底有没有用的话题,有很多争论,不同人有不同观点。在我看来,碎片化知识是没有问题的,整体也是由碎片拼成的,有谁见过一整块、不碎片的知识长啥样?即使有,一整块知识怎么吞下去?
那我一直看碎片化知识有没有问题?
我们都玩过拼图游戏,肯定知道,想要拼图能够成功,你不能只有一堆碎片,你得先有整张图的样子,在有完整图像的情况下,你才能够照着把碎片拼起来。
如果你从未见过一张拼图的完整图像,想象一下,你还拼得起来吗?以及,如果你买了一张拼图,没有图,只有碎片,那么这些碎片还有用吗?
所以,这是我认为只看畅销书的第二个问题:畅销书多数是从某个角度出发的碎片知识,是碎片化信息的合集甚至是观点的合集,但如果你缺乏这个领域内的整体框架,这些碎片几乎是没用的。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个感受,我自己对一些领域没有大框架的时候,当要去解决这个领域的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检索信息,然后收集到大量信息,逐渐发现信息是检索不完的,不断有新的信息进来,然后时间一点点过去,可问题还是没有思路。
正确的姿势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先有一张关于这个问题的地图,然后把碎片化信息放进去。
比如,我们最近一个季度的重点是提升体验,负责的同事想了很多方案,都很创新,可也很零散,这么多方案,到底应该做什么?体验提升是无止境的事,永远无法完美,如果想一件做一件的话,不用说一个季度,应该八年十年还在做这件事情。
正确的方式是,先找到整张地图:作为一个教育产品,用户体验包括哪些?在此之上,我们然后再把一些碎片化的想法填充进去,然后排序。
所以在我看来,畅销书可读,但需要在经典书的前提之下读,只有建立了关于这个领域的知识地图,你的碎片知识才有价值。
3、以为养成读书习惯,实际上养成了速食的习惯
最近几天刷屏的关于“腾讯有没有梦想”的话题,不同人有不同观点。我在朋友圈也看到不少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发表观点的,一些只是腾讯产品的用户、腾讯某个员工的朋友,仅此而已。
“有”或“没有”梦想,也就是两个答案,总有50%的概率说对,可说对了有何意义呢?实际上,潘乱的那篇万字长文,精髓也不在于那句结论,而在于整个论证过程。我们应该关注的,也不是“腾讯到底有没有梦想”这种马化腾本人才能回答的问题,而是文章指出的一些具体管理问题和相关佐证。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的厚度,读一本畅销书可能2小时就差不多了,而读一本教材类的经典书籍,2天可能还没消化好。前者充斥的是观点和故事,看一眼就懂,而且因为内容新鲜有趣,还会感觉很棒;后者则是很多基础方法论、思考框架和论证过程,需要边看边思考,进度缓慢,反而会让你没有成就感。
所以久而久之,其实我们会更喜欢速食快餐的前者,而排斥慢火慢炖的后者,虽然速食也可以吃饱,但速食吃多了,终归没有那么多营养。
我一直认为,如果不是看小说或者散文,而是某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如果你学得毫无障碍,也不需要你联系实际做什么反思,那么对你多半是无用的,因为都在你的舒适区。
最近我们在跟哈佛谈内容和案例引进,作为案例式教学的鼻祖,对方提到他们开发一个商业案例,差不多要花1年时间,负责开发的教授亲自到所在公司走访(如果公司在其他国家,还需要专门过去)、访谈高管团队和顾客等等。
一个典型的商业案例,有数百页素材和教案,最终呈现给学生的有效信息,至少也是小几十页的篇幅。之所以要做那么多背景资料,是需要还原出决策者在那一刻所面对的处境。
就好像关于腾讯,如果只是作为用户或员工,凭着新闻里公布出的信息,就给他们提建议,是不靠谱的。我们能够掌握的信息,跟马化腾比起来,只是管中窥豹。这也是为什么,任正非和马云都曾说过新员工不要给公司提战略建议的话。
在掌握到了那么多信息之后,分析商业案例的精髓已经不在于得出最后那个结论,而在于如何根据这些信息去做大量分析论证。
对很多问题来说,重要的不是答案,而在思考与论证的过程。只有那些论证清晰、理论框架全面的书,才能让我们学会如何思考和论证。
三、关于读书的一点建议
既然不能只读畅销书,那么应该读什么书?如何选书?
1、但凡了解一个领域,经典书籍先读,在此基础上读畅销书
就像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