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思考,95%的成分都只是在调取记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千锤百炼”(ID:qcbl001),作者 千锤百炼的大锤,。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8年,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那个夜晚,相信让很多中国人都难以忘怀。
你想象中,一个“诗词江湖”的冠军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恐怕应该是羽扇纶巾,潇洒有度,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子形象吧。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冠军不是那个曾经1人单挑25人,创造飞花令奇迹的北大才子——彭敏,而是杭州一名相貌平平,朴实无华的外卖小哥——雷海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名选手的差异究竟有多大:
彭敏:北大硕士,北大诗词社社长,曾获得“中国成语大赛的总冠军”,毕业后任职于《诗刊》杂志社,负责新媒体运营,曾一手捧红“中国第一脑瘫诗人——余秀华”,央视对他的评语是,“一手带领《诗刊》,成长为中国文学界第一影响力品牌”。
雷海为:中专毕业,曾经在深圳当电工,后来因为想看上海的繁荣,跑去上海当了几年建筑小工,再后来因为向往杭州的自然美景,来到杭州做了外卖配送员。
这两个人,除了都是80后、都是湖南人之外,身上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但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们相遇在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决赛上。
一如人们最希望看到的那种故事:貌不惊人的“穷小子”,技惊四座,完败不可一世的成名老将,拿下了“诗词江湖”的头把交椅。
社会上一时人声鼎沸,有人感叹于高手在民间,有人忙着炮制励志鸡汤的神话故事,挖掘现象背后原因的人,也大多是把他的成功归结于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诗词的无比热爱。
对于这一类现象背后的解释,你仅仅就只满足于这些陈词滥调了吗?
关于记忆理论,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比雷海为故事更为普遍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刻意背诵经典,但背完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而有的人看似漫不经心地读书学习,却能过目不忘、博闻强识?
事先声明,我今天分享给你的方法,绝不是什么记忆大师的小技巧,记忆比赛的小秘诀;而是一套从记忆理论的源头出发,真正能够帮助你深度学习、深度思考、以及终生成长的底层记忆理论。
接下来,我们会分六个部分:
1、知识的本质;
2、思考的本质;
3、学习的本质;
4、记忆的本质;
5、记忆的前提;
6、最好的记忆;
为大家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地揭开人脑记忆过程的本来面目。
一、知识的本质
为了彻底搞清楚记忆这个话题,我们还要从记忆的源头 ,什么是知识来开始说起。
到底何为知识,知识的本质又是什么?
请容我为大家慢慢道来。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遇到从未见过的事物时,也能够比一般人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是这些人智商比我们更高吗?
还真不一定。
牛顿智商够高了吧,但是牛顿在炒股的时候也因为南海泡沫事件赔得倾家荡产;
你可能会说那个时代的股市过于粗放,那么我们再看当代的绝顶聪明人之一,科普作家万维刚。
可就是他,在炒美股的时候依然是爆仓出局的下场,而美股体系之完善,你总不好让它背锅吧;
你可能会说,万维刚是搞物理的,不懂经济也正常,那我们再来看看清华著名经济学家宁向东。
宁向东老师亲口说,最近几年给他教训最大的一件事是,他在15年股市”千股跌停”的那一天,全仓买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什么这些高智商的大佬们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而不见得智商比他们更高的巴菲特、芒格、索罗斯们却能屡屡获胜呢?
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牛顿他们这些人的大脑中缺乏能够帮助他们,判断股市方向的图式。
图式这个概念指的是,存在于我们大脑记忆中的“认知结构”。
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这些结构性认识就是我们智慧生命的顶级技能——模糊识别。
而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唯一无法取代的人类技能就是模式识别。
举个例子,我们对猫这种动物的认知,就是一种典型的图式。围绕猫这个中心,我们的记忆中会以网状结构连接着众多与之相关的信息,比如大眼睛、长胡须、四只爪子、竖耳朵等等无数记忆碎片。
当我们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猫,比如苏格兰折耳时,虽然它的耳朵是耷拉着的,跟一般的猫不一样,但是我相信每一个成年人,在不需科学家对猫这个物种准确定义的情况下,也都能一眼认出它是猫,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
所以说,图式是一种词义在我们心理中的表征,它以一种网状结构的形式存在。
一个词的表征存在于网络之中,它就有上级概念和下级概念,比如猫的上一级概念是猫科动物,下一级概念是苏格兰折耳猫等等;所以,猫就是一个综合的图式。
而我们的大脑就是以一个个图式的形式来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的,我们可以把图式比作存储在我们脑海里,最小的知识单元。
换句话说就是,比图式小的信息,就是碎片化信息,大于等于图式的信息,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一个真正的好知识,应该具备的特点是什么。
最低等级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清晰的图式,也就是对一个概念的网状认知结构;
高一级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图式的集合体,也就是网状图式的知识组块;
最高级的知识,帮助我们建立一棵连接知识组块的知识树。
顺着树干你能很容易找到你所需要的组块,再顺着组块的网状结构,你又能很轻易地找到你想提取的那个图式。
这就像古人所说的:如心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辗转变化、得心应手,仿佛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说,知识的本质是拥有内部结构的信息。
一个人脑海里积攒的图式、组块越多,那么他识别和判断这个世界的方法也就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专家可以不假思索地判断一件古董是真是假,而其准确率甚至高过一般的科学实验。
不过,当你遇到复杂的新情况时,自己原先积累的知识图式就不够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开启人类独有的一项天赋技能——思考。
二、思考的本质
到底何为思考呢,我们不妨先从一本书说起。
前两年有一本很火的书,叫《思考的快与慢》,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
这本书认为,我们大脑的思考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快思考,另一种是慢思考。
但今天我想说的是,这个理论已经在前沿科学领域被证伪了。
斯坦诺维奇与埃文斯发现,大脑根本就不是分成两种系统来思考问题的,而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先经历进程一,然后那些进程一无法解决的问题才会进入到进程二,这就是“双进程理论”。
进程一类似卡尼曼所说的快系统,它依赖情感、经验和本能迅速做出判断,比如你看到蛇状物时会快速躲避,看到你熟悉的亲朋好友有心事时,会第一时间有一种不好的直觉等等。
进程二类似卡尼曼所说的慢系统,它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人脑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进程一的直觉作出判断。
其实进程一和进程二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直觉和理性。
如果你总是运用进程一思考和决策,你的大脑确实是轻松了,但你永远无法真正学到更有用的知识,你的表现可能是敏感、易信,凡事只知道个大概,一旦深究细节,就不明就里了。
进程二虽好,但它不会轻易开启,只有你有意识去控制它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开始工作,这个有意识的控制在神经学上就叫“认知控制”。
认知控制会大量消耗意志力资源,消耗能量,如无必要,大脑绝不会开启它。
我们在说学习的时候,实际上指的是,你打开了自己的“认知控制”开关,在进程二的状态下阅读、听课以及思考。
怎么判断自己的大脑有没有打开进程二状态呢?
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个大脑运行进程二的标志:
当你每一歩推理都很慢、很累以及能说的清楚推理的来源时,你就开启了进程二模式。
反之,如果你能很快又很轻松就想出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且说不清楚自己是依据什么作出的推理,很显然那你就没有进入到进程二的状态。
所以说,思考的本质是认知控制。
当我们在运行进程二的时候,为什么比进程一状态慢那么多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今天要讲的另一个概念,
“工作记忆”。
三、学习的本质
认知科学认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
而“短期工作记忆”很像电脑的内存,一般用来处理逻辑推理与创造思维。
而进程二比进程一慢的原因就在于,进程一是直接从长期记忆里调取某一个图式或者知识组块去模糊识别与判断,没有中间环节耽误时间,所以非常快。
但是在开启进程二状态的时候,大脑是把图式或知识组块先调取到一个“内存条”中,然后再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才输出结果,所以速度慢了一大截。
这样做的好处是,大脑可以把多个图式或组块放在一起,进行比对、识别和判断,完成更高级更复杂的活动。
而这里大脑的“内存条”,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短期工作记忆”。
不过,我们的这根“内存条”啊,它容量非常的有限,在斯威勒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科学界公认的数

企鹅电竞:6ZIZ ;企鹅号:闫亚鹏 ;微信公众号:1.天游玩 2.Nana电影;百家号:6ZIZ

THE EN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