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直聘研究院院长常濛
BOSS直聘是一家国内规模较大的招聘网站,在6月6日的 2019 WISE×新职业教育创新峰会上,其研究院院长常濛为我们深度剖析了中国人才市场端的两大趋势:
人才市场是一个冰山结构,水面下的劳动力教育需求巨大;雇主需求从技能转变成了机能,深耕更大但未被重视的群体,是新职业教育的红利。
以下是略经修改的演讲全文:
职业教育的出口注定是就业市场,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在观察这个市场,也看到了一些变化。首先教育行业越来越热,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迅速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
一、人才市场的冰山结构:水面下的劳动力规模极其庞大,教育需求巨大
过去两年的人才市场上,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新走向,而且在今年宏观经济承压的大背景下,一些走向更明显了。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是,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对人才的要求开始从技能层面升级到机能层面。做教育类项目,到底是新职业教育,还是新职业培训,还是新职业技校,这可能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先聊聊人才市场的冰山结构。冰山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在水面上,最庞大的部分在水面之下。如果不是较真看过教育统计数据的话,公众可能不太清楚,22 岁到 50 岁的主力就业群体中,到底有多少本科毕业生。答案是,毕业于1985年到2017年的本科生总数为4523万,占中国9亿劳动力的5%。
白领就业市场上,雇主普遍要求求职者毕业于985、211、双一流高校,需要是统招本科,大家都希望招到这样的人,但是这个群体其实只占 5%,这就是冰山尖的部分,真正水面下的劳动力规模极其庞大,教育提升的需求也十分巨大。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略多于本科院校,但在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上,本科生都略多于大专生。而在高中教育阶段,中职无论是院校数还是招生数量都低于普通高中。
所以我们有几个基础观察:
(1)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毛入学率都在逐年提高;
(2)中职教育也就是中专,每年毕业生规模几乎相当于本科加大专,基本面很大,但招生规模不平衡,近五年来毕业生人数下降,社会认可度低;
(3)职业教育缺乏有效认证系统,和学历教育难以有效衔接;
(4)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过去这几年里开始出现就业的结构性错位,市场上岗位能力的迭代速度在逐渐超过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迭代的速度。
2016年开始,我国高校陆续开设大数据科学专业,2019年将有一批大学可以正式招收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但依然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培养周期,人才缺口也依然很大。
走出学校,进入职场。招聘者想要性价比高的人才,求职者要考虑发展空间和薪资水平。从大专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五年的薪资成长曲线来看,五年的薪酬绝对值差距拉大到5倍。工作5年的大专生平均薪资差不多相当于工作2年的本科生。
在社会大学中成长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整体看,大专生的薪酬成长曲线也相对平缓,增长空间有限。
我们再看一下今年大专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分布。
现在的大专学历求职者面临着“专业不专,学用脱节”的困境。一些专业招生规模非常大,例如电子商务、会计、市场营销,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市场上需求也在下降,所以他们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以电子商务行业举例,2018年明确要求候选人至少掌握三项不同技能的岗位接近70%,电商行业特别重要的运营岗位,有15%要求必须会数据分析,这些技能很多学校都不教。另一个层面上看,大专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基础处在“夹心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很多年轻人拼命考证。
同时,目前的产教融合体系容量不足,无法将高职毕业生全部平稳对接到就业市场。但这群年轻人具备很强的职业上升和学习意愿,也有一定的付费能力,这是冰山中层。
再下沉一级,看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求职者,这部分人占大多数,但在白领的世界中,他们往往以生活服务业从业者的身份出现。
他们的职业圈层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局限性。流动性高,可替代性强,但还必须有人干。流动性高到什么程度?今天上午入职了某餐厅,发现对面那家一个月多给100块钱,下午就去对面。他们严重缺乏职业上升渠道,因为知识和技术密度相对低,又是在技术浪潮中被替代风险更大的人群。
同时,这个庞大的群体获取资源的能力和视野非常有限。受各方面因素限制,自我认知较为模糊、职业规划意识弱、学习能力有限、付费能力较差。但是,他们恰恰是职业教育非常关键但并没有被真正重视的基础用户,也是成长空间和潜力最大的一部分。
我们看看生活服务业、技工、普工岗位求职者年龄的变化,可能比大家想象中的稍微大一点点。大家可能觉得身边的服务员,快递小哥们大致在20岁或者十八九岁上下,读完初中就出来打工了。但其实平均年龄在25岁上下,过去几年还一直在增长。
技工/普工在二三线城市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35岁,年轻人愿意选择送外卖,但不要进工厂,这对于智能制造的升级其实是人力资本上的一个潜在风险。具体的年代分布来看,95年到99年是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年轻、有精力、有上升意愿。
我们一直说互联网行业有所谓的35岁危机,在今年春节后的求职旺季,我们发现35岁以上的求职者人数同比增幅达到2.6倍,他们期望从事的前十个岗位,有63%是蓝领和技工岗位,冰山水面下的那部分,正慢慢向上浮出。
那么这些生活服务业和制造业从业者想跳槽吗?当然想。过去三年里,他们的转岗意愿一直在上升,到今年,51%的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的求职者想转行。这个庞大的群体跳槽转行换工作,是否具备过渡的能力,是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是否在新的起点能有更好的上升空间呢?
这就是我们想提出的,从人才市场的角度观察,新职业教育的使命,包括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白领市场是锦上添花,而需要雪中送炭的没有本科学历的庞大人群,用户端的学习需求高度旺盛,教育供给端的产能一直紧缺。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很期待看到这个市场出现新机会和大发展,真正提升就业质量,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产生公共价值。
二、从技能到机能的跃迁:新职业教育的机会
过去几年里,雇主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非常明确的跃迁,从技能向机能的跃迁。职业教育有一个狭义的定义,是对于将要从事某一类岗位或者生产劳动的人进行技能、知识和职业道德相关的培训,让他先获得具体的技能。但越来越多的雇主认为,光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之前做过一个动态示意图,发现在今年求职旺季的一天中,求职者在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流动状态非常大,从哪往哪跳的都有。
分层来看,还是先看生活服务业、技工普工这群从事着基层工作的年轻人。
他们中有一半想转行,想转行做什么?有一部分人还在圈内转,但越来越多的人想走出去。首先,这群年轻人的转岗意愿逐年提高,第二,转岗方向存在明显的职业上升空间,先做基层白领,一点一点往上走。这是无数小镇青年改变命运的方式。但这个群体针对性的职前培训资源非常稀缺。
在白领就业市场上,这群年轻人近乎一张白纸,从具体的工作技能到延展性的思维机能,都有非常强的培训需求,而且群体内部的口碑效应也非常显著。我们有一款专注城市服务业的招聘产品叫店长直聘,早期靠口碑做到了几百万用户。因为如果店长是老乡,我就进他的店,再口口相传。这是个非常庞大且知识渴求旺盛的青年群体,如果精准打透该部分群体,真正做好职业教育服务,就可能会创造非常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我们再看看很前沿的技能。我们提了一个概念叫“未来型技能”,没有准确定义,主要指一切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极大降低成本的技能,目前看来是智能和数据类。过去三年企业对未来型技能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是150%,2018年要求掌握AI、算法、智能识别相关技能的岗位薪资总和至少达到15亿元,是2017年同比的5.8倍。同时,过去两年里,非技术类岗位对数据分析的要求是普遍提升的,那么你花很多钱招来的数据分析师干嘛呢?企业希望他们将经历放在点亮有价值却未能充分利用的暗数据和非结构化内容挖掘上。
看了这么多“硬技能”,我们去和企业做调查,问他们2019年对掌握哪些技能的人才需求最大,结果发现,需求最大的是软技能,不是那些可以通过培训课程和新开设一些本科专业就能获得的技能。企业最渴求的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抗压情绪管理这些素质型能力。所以我们会发现,人才市场在不断迭代,教学始终跟不上行情,而教育应该交付的是能力。
最后我们总结了一张表,是一个职业能力矩阵,可以分为三类:基本技能、复合技能和机能。
目前在前两个层面的大多数方向,教育行业中基本都有项目覆盖了。但是在机能教育和开发层面,还有很多新的探索空间,在现代教育科技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有很多新技术和新范式可以帮助教育者完成对学生认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