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未来出行:畅想“竹蜻蜓”,不如期待公共交通

(以下内容是36氪音频节目《观察+》的文字版,收听更多精彩解读,请在36氪app订阅《观察+》)
《观察+》200期有奖征集系列活动本周继续进行,我们希望邀请你加入进来,向观察员提问,问出你最关心的问题。经过上一周的征集,在这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观察+》的常驻观察员魏武挥。请他从上周众多氪友的提问中pick了四个问题,来给出他的专业解答。
第二期话题:出行猜想
氪友“你头发乱了喔”:我想象中的未来出行应该是空中出行,比如我们是不是能开发出现实版的“竹蜻蜓”?把人们发射到目的地,那从北京到纽约是不是也就一个小时的事儿?
魏武挥:未来出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短途的,第二部分是长途的。这里先重点谈一谈短途的。现在汽车行业很发达,像北京、上海买车都需要摇号,公共空间的道路对我们拥有一辆车限制是很大的。小汽车这种运输工具其实效率非常低,一般来说一辆小车额定的装载人数是五人,也就是说,我们用了上吨的汽车去运送一百公斤的人,这个效率是很低的。而且你拥有一辆车,其实大部分时候这个车都是趴着的,所以才会有共享经济、滴滴顺风车这种想法出现。这其实没有解决用成吨的工具去运送两三百公斤的肉体的问题,但它至少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不需要占有一辆车,我们只是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这辆车能够给我用就行。所以从长远效率的角度来说,共享经济效率很高。
无论是出租车还是快车、专车,都是一种出行领域中比较有效率的做法,但是最有效率的还是公共汽车、地铁这样的公共交通,只是我们现在的公共汽车、地铁从舒适度的角度来说,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技术的发展我觉得重点应该放在这个方面。我对未来出行的想象,即便是短途交通,恐怕也是以公共交通为主。
这位用户还提到,以后从北京到纽约是不是一个小时的事,是否会出现现实版的竹蜻蜓。这个想法比较科幻。另外还有一种科幻的想法,就是我们上太空,先把我们用火箭的方式推到地球的近轨高空,再下来从北京发射,然后再下来到纽约,可能这样的时间也会比较省。但对于这种方式,我还是觉得比较科幻,至少我在整个人生当中看到的还是一种以飞行方式的长途旅行。我们重点还是探讨短途出行,我对于未来出行的想象其实是公共交通。
氪友aHoyng:虽然滴滴现在是一个不可缺少出行方式,但通过滴滴的财报可以看出,滴滴现在还处于亏钱状态,还是靠资金来运作,在未来滴滴是否会存在一种能盈利正常运营的道路?
魏武挥:滴滴在国内运营最重要问题,是要扩大运营量,也就是供给量。现在有很多用户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高峰时段,叫滴滴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滴滴在供给量上受限。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都有一些关于网约车的政策,限制了车辆的车牌必须是本地牌,还有限制司机必须是本地户籍,这是一种供给上的限制,就使得滴滴的供给量被卡住,它的营收就会受到影响。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总是打不到车就会去使用聚合类的打车服务,比如高德可以一键叫很多车,这也省去了用各种各样APP切换。最近美团也介入了聚合类打车的运营方式。对于滴滴来说,如果能够增加供给量,聚合类的打车可能就不重要了,因为用户如果用滴滴APP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要通过一个聚合类的呢?所以滴滴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扩大供给量。和各地的网约车政策对着干是肯定不行的,修改网约车政策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滴滴只剩下最后一条可以考虑的道路,就是顺风车。所以滴滴在顺风车方面有一些小动作,比如顺风车微信官号突然发了一篇文章,做了反思。
我相信滴滴也在运作怎样使顺风车恢复上线这件事,一旦恢复上线以后,它有两个非常大的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顺风车是一个盈利业务,因为它基本上不用承担车辆的资金,也不用承担司机的收入,还可以增加供给;第二个好处就是滴滴会考虑全球化运作,选择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或者城市展开业务。因为国外有些地方并不限制本地牌、本地户籍。在这个地方,如果供给量不容易被限制,就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前提条件是那个地方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平要达到一定程度。 
氪友Oli and Via :共享单车明显成本大于收益,共享单车今后会如何发展生存下去,这个项目实现盈利有可能吗?
魏武挥:有用户提到了共享单车明显成本大于收益?这句话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共享单车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好的模式。它很简单,假定一个自行车的成本是300块钱,哪怕就是600块钱,每骑一次一块钱,一天有十次骑行,就是十块钱,一个月就是300块钱的收入,两个月就是600块钱,即便是一个600块钱成本的共享单车,第三个月开始,也开始挣钱了。
从创业项目角度来说,一个创业项目从第三个月开始都是盈利的话,这个项目真的是好得一塌糊涂。但是这只是理论上,还要考虑竞争的问题。共享单车和滴滴这样的网约车虽然都是共享经济,但共享单车其实是分时租赁。虽然都顶着共享经济的帽子,但它们的运营模式不一样。你在叫一个网约车的时候,会先打开一个APP,可能是滴滴、神州,也有可能是易到,这时你脑子里会有一个意识,就是你会认为滴滴的车是最多的,神州的车是最安全的,易到可能会有一辆特斯拉开过来。我们在使用网约车的过程中,是先打开APP,然后再去等车。
但是共享单车不一样,假设你是从地铁里出来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挑剔,视野当中看到一辆黄色车,那我就打开ofo,视野当中看到一辆橙色车,就打开摩拜,这时是看到哪一种车决定了会使用哪一个APP,这和网约车是不一样的。在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中,必须要让用户先看到产品,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竞争者都有一个囚徒困境存在,商家必须大量的铺货,明明知道地铁站出来的人今天一天最多也就骑走100台车或者200台车,但在那个地方要尽可能地扑,不能在那个地方只有一两台车,被人骑走了,接下来用户看不到车就不会使用了。
所以共享单车在铺货这些事情上是有极大的冗余,它明明知道铺十台车,只有一台车会被骑走,它也要铺十台车,这是竞争造成的。我们现在看到马路上还有一些小黄车,但很多小黄车都已经坏掉了,ofo目前也没有能力去维修这些车。
我们讲“剩者为王”,竞争者越来越少的时候,共享单车的铺货就不用像以前那么冗余了,不再需要铺十台车来谋求一台车被骑,可能铺个两三台就可以了。这时共享单车可能就会出现盈利的状态了。我对共享单车并不是非常悲观,很多钱被白烧掉并不是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不成立,而是竞争也确实太过惨烈了。
氪友AnyName :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是不是所有的汽车都将由统一的平台来控制?私家车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魏武挥:自动驾驶其实分成好几个阶段,有一种分法是L0到L4,也有一种分法是L0到L5,无论是L5还是L4,其实讲的都是在一个非封闭的状态下,而且也不是固定路线的形式。比如我们在城市里开着自己的车,开到一半的时候觉得那个地方不用去了,于是换了一个目的地。首先城市道路不是一个封闭场景,路线也不能事先固定。
往前一步,封闭场景里的固定路线形式,目前在0到5的级别里面是L4,在0到4的级别里面是L3,目前在技术上已经成为一种可能。举个例子,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教书,看到过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里曾试运营一台没有人在开的车。校园首先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场景,这个车其实是校园里的摆渡车,它从学楼A到教学楼B,然后再到食堂A再到食堂B,中间不可能忽然之间改变路线,它是按部就班的形式,所以这被称为封闭场景的固定路线。
封闭场景的固定路线相对来说,技术难度比最高等级的全自动驾驶难度稍微低一点。整体来说,自动驾驶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是技术上成熟,第二个是伦理问题。技术上成熟需要有一些前置条件,比如5G需要网络速度足够快,第二个是边缘计算,就算是网络速度足够快,有一些决策其实是在本地完成的,因为就算速度快,你上传到云上面,通过云进行计算,再返回一个结果,再来制动,这样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有一些东西是要在边缘计算处理掉。
还有伦理问题,比如说有两条路,一条路上五个人,一条路上有一个人,车在遇到交通事故时,只能选择一条路开,要不撞死五个人,要不撞死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算法该怎么设计?所以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伦理问题。这件事目前依然还是很科幻的,不是最近两三年就可以完全看到的。
 
恭喜以上四位氪友获得“观察员Pick奖”,价值149元的百草味坚果大礼包。另外,恭喜氪友“格策比我小一岁”,在本期特别节目的问题征集中获得了“最赞提问奖”,获得点赞总共9次,他将获得由「小米有品」赞助的七面一体成型运动休闲皮鞋1双,价值499元。
以上中奖的5名氪友,请尽快联系36氪工作人员(微信:50522684,邮

企鹅电竞:6ZIZ ;企鹅号:闫亚鹏 ;微信公众号:1.天游玩 2.Nana电影;百家号:6ZIZ

THE EN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