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博大?好莱坞商业B级片内地十年掘金史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魏建梅,。
三天4000万票房,作为中秋档唯一一部好莱坞电影,《巨鳄风暴》的市场表现并不算亮眼。
相比于观众一贯认知的漫威、速激等好莱坞大片,每年内地电影市场也会出现很多如《巨鳄风暴》这样的小体量影片。它们往往成本不高,票房也很少达到动辄几十亿的数字,称得上是好莱坞的“二级项目”。
如果单从成本来考量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B级片。
这部《巨鳄风暴》便仅仅有着1350万美元的制片成本。虽然这类影片起点较低,存在感较弱,但其中不乏黑马出现,并逐渐在内地电影市场占有一定席位。对此,拍sir回顾2010-2019年,盘点了内地票房超1亿(人民币)的好莱坞B级片,试图探讨近10年间好莱坞B级片的内地掘金历程。
注:1.影片入选规则:好莱坞商业片(排除动画片)、成本低于8000万美元,内地票房超1亿人民币;
2.影片内地票房数据来源于猫眼专业版,成本和全球票房数据来源于Mojo,评分数据来源于豆瓣。

10年35部过亿影片,以小博大背后是大批的默默无闻

如果从2010年的《敢死队》算起到今年,在近10年的历程中,好莱坞商业B级片在内地电影市场一共有百部上映,其中有35部拿下超1亿人民币的票房。
从制片成本上看,这些影片普遍集中在6000万美元左右。最低的是今年刚刚上映的《密室逃生》,仅有着900万美金,按照7%的汇率算相当于约6300万人民币,但影片仅在中国就撬动了2亿+票房,全球更是拿下了1.56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的成绩,表现着实让人意外。此外,像《鲨滩》《寂静之地》的成本都不足2000万,但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成功以小博大。

从市场表现来看,好莱坞商业B级片在内地票房最高的是2017年上映的《生化危机:终章》,用4000万美元成本(约2亿人民币),撬动了超11亿的票房。僵尸题材《生化危机》其实是少有的一直走在低成本制作道路上的影片,而YA题材《移动迷宫》系列也是如此。

而像《敢死队》和《饥饿游戏》,虽然是典型的B级片,但在市场的超高反响下,从第二部开始,系列便脱离了B级片的范畴,成功晋升A级片行列。比如,到第二部时,《敢死队》便由第一部的8000万美元上涨到1亿,从“B”到“A”堪称所有B级片的远大梦想了。
B级片晋升背后离不开实力公司的支撑。作为一大电影公司,狮门影业称得上是以B级片发家的公司。从《美国精神病人》到《华氏911》,再到《电锯惊魂》,狮门影业以B级片为跳板,逐渐走上市场主流。《敢死队》和《饥饿游戏》便是归属于狮门旗下的两个系列。

其实,虽然成本低,但B级片并不是小公司的专属。对于大公司而言,制作大项目之余,拨出一部分款项进行小体量影片的创作也是常有的操作,正如自然界生存法则一样,大片小片共存才是市场应有的规律。而除了狮门影业,号称好莱坞六大的迪士尼、福斯、华纳、索尼、环球、派拉蒙都位列此次名单中,并占据着超一半的比重。
另外,像康斯坦丁、欧罗巴、欧映嘉纳等,虽然是来自德国、法国的电影公司,但是其产出的影片类型都属于好莱坞B级商业片,影片的主创团队也都来自好莱坞,所以本次也将其统计在内。
既有着大公司的背后助推,又是好莱坞式的典型商业类型片,按理说,B级片应该有着不小的爆发机率,然而整体来看,好莱坞商业B级片在内地电影市场的表现并不是顺风顺水。
35部过亿影片中,有22部都集中在1亿级别,2-6亿区间影片不足15部,7-10亿区间影片缺席,超11亿的仅有一部——《生化危机:终章》。相比于《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这类动辄在国内席卷几十亿票房的A级项目,这样的表现着实有些不忍直视。

即使是从全球票房的角度来看,表格中这些B级片的表现同样不温不火。其中,大部分影片处于2亿美元级别,位居1亿美元和3亿美元级别的分别有9部影片,票房最高的为《饥饿游戏》的6.94亿美元,目前全球票房最高的《复仇者联盟4》是27.96亿,可见其中差距。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B级片的市场受限呢?

B级片内地遇冷,但仍有存在的理由

如果要探究B级片体量受限的问题,还要从B级片的源头说起。
B级片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有声电影出现和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历史背景下,美国电影市场出现一种“双片制”放映模式,用以招徕观众。即把投资高昂、制作精良的A级片和成本低廉、制作略为粗糙的B级片,捆绑在一起放映给观众。

▲《恐怖小店》剧照
由于成本低,B级片往往没有很长的生产周期、没有顶配的创作环境、没有大明星,内容创作也有着固定的公式化生产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有着明显套路化的痕迹。这便决定了B级片的质感相对平庸。
从表格中列举的35部影片的豆瓣评分来看,有近20部影片都在6-7分之间,7-8分之间的影片有10部,5-6分之间有3部,8分以上和5分以下都没有影片存在。按照豆瓣平台的调性,这样的成绩只能说是刚刚及格。在内地,甚至全球电影市场逐渐成熟、观众观影逐渐理性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影片观众自然不会买账。
其次,相对于这些B级片,漫威、DC、速激等好莱坞六大所打造的A级大片,在国内观众面前,显然更有知名度和吸引力。因而,观众在观影时,自然首选这些商业大片。这种影响力其实是在不断系列化的铺垫下造就的。反过来看这些B级片,大部分都是单个的非系列影片,IP缺失背后,影片在观众面前也要更陌生,市场扩展也要更难一些。

▲《海王》剧照
既然市场空间小,这时便有人会问,为什么国内片商还要冒险引入这些B级片,而不是专注盈利率更大的A级片呢?
首先,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大片小片共存才是市场常态。坦白而言,并不是所有片商都能买得起大片,也并不是所有片商都能压中小片中的黑马,那些默默无闻的小片才是占据市场的大多数。
其实,虽然表面来看,这些B级片的内地市场反馈并不亮眼,但对于片商来说,这些影片足够有盈利价值。因为除了好莱坞六大产出的电影,其它好莱坞电影大部分都是以买断方式进入内地,百万或者千万的交易成本背后,电影只要在过亿便有盈利空间,这其中还不排除黑马电影存在的可能,比如《一条狗的使命》当年便一举拿下6亿票房,至今无影片企及。即使是好莱坞六大的B级分账片,同样有盈利可能。

相反,看似盈利率更大的A级片,其实同样背负着更大的风险。比如2017年年末在全球票房都大爆的《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便在内地电影市场“遇冷”,最终票房不到5亿。更不用提票房体量只有1-2亿的“星球大战”系列了。
另外,遇到影市低迷、档期空荡,电影局适时引入一些B级小片补充大盘,提振行业信心也是常有的操作。比如今年中秋《巨鳄风暴》便作为唯一一部好莱坞影片出现了观众面前。
B级片之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意义
不管怎样,好莱坞商业B级片的进驻内地,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都是一种丰富。
而且,在好莱坞B级片的指引下,中国也诞生了所谓的B级片。其实,由于制片成本低,为了吸引观众,早期的B级片追求营造暴力、血腥、奇异、色情等刺激性画面,久而久之,这类影片也成为暴力、恐怖、色情电影的代名词。在香港电影市场中孕育出的黑帮电影,以及以僵尸为代表的神怪电影便是由好莱坞B级片衍生而来的产物。

▲《英雄本色》剧照
如今,虽然黑帮电影、神怪电影逐渐失去市场优势,但好莱坞商业B级片,仍是最容易被当下中国电影复制的一种类型。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渐趋成熟,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正在慢慢形成,并呈体系化系统化发展,动作、科幻、悬疑等类型电影不断崛起,有着极强类型化特色的好莱坞商业B级片可谓是中国类型电影的一大榜样。
客观而言,B级片就是A级片的低配版,除了由成本引起的制作差异,两类影片的故事结构别无二致,因此只要在内容上稍作考究,B级片完全有被打造成A级片的可能。
另外,虽然“段位低”,但对于刚刚起步的创作者来说,B级片仍是一个不错的入门选择。像艾德·伍德、昆汀·塔伦蒂诺、蒂姆伯顿等导演,包括基奴·里维斯、杰森·斯坦森、艾德薇姬·芬妮齐等演员都因B级片而闻名。近些年,像《心迷宫》《无人区》《中邪》等青年导演作品便被大家冠以B级片的头衔。回顾内地电影市场,以小成本撬动大票房的影片的确不在少数,比如《后来的我们》《无名之辈》《超时空同居》等等都是以小博大的典范。

因此,好莱坞商业B级片内地“遇冷”背后,中国电影或许要通过自身类型电影的崛起,扛起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重担。而且,与其通过制作粗糙、质感略差的国外电影喂养中国观众,不如精心打磨国产电影,用真正高品质的影片给予观众最爽快的观感。

文章作者: 6z | Intz  

THE END
分享